每次談起中國的問題奶粉,總覺得這應是昨日的舊聞了。但它偏偏揮之不去,越是不想看,不想聽,它就越是像萬聖節時扮做小鬼的頑童一樣忽然間從黑暗中跳到你的眼前,讓你心驚膽顫。
所不同的是,頑童的捉弄不會要你的命,而有毒食品卻有可能致你於死地。
中國媒體近日報導,2009年以來,當局查出了上海、陝西、山東、遼寧、河北等地生產的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
據信,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生產乳製品。
陰魂不散
以三鹿公司為代表的三聚氰胺毒奶粉醜聞在2008年曝光後,中國當局已經採取一系列措施嚴厲懲辦肇事者,問責相關領導,並下令查封銷毀所有問題奶粉。
但兩年過後,毒奶粉改頭換面以新的品牌再次進入奶粉市場,是三聚氰胺死灰復燃?還是它根本就沒有死過?
陝西省公安廳去年12月對外公布的金橋乳業生產銷售三聚聚氰胺超標奶粉案件詳情顯示,被查封的涉嫌污染的5噸奶粉就是用該公司在2008年10月被查封的5.25噸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重新勾兌、稀釋而成。
由此可見,在三鹿毒奶粉事件發生後,並不是所有廠家都按照政府指令把問題奶粉徹底銷毀。有的只是封而不毀,潛伏起來,待嚴打風頭過後,再復出江湖。
這凸顯了政府監管部門對奶製品生產企業監查不利,甚至有網開一面的嫌疑。
利益鏈
除了問題奶粉以外,中國食品市場近年來亂象叢生,有毒食品層出不窮,毒酒、毒米、毒菜、毒魚、毒鴨蛋、毒飲料,似乎沒有一樣食品不帶有毒物質或添加劑超標。
最近,北京有關當局正在調查的「含汞雪碧」事件使得春節臨近採購年貨的人們在選擇飲料時又多添了一層擔憂。
中國在去年6月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法》,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了預防和杜絕食品生產和銷售環節中的一系列潛在危脅的辦法。
但問題食品依舊招搖入市,除了奸商利益熏心、圖謀暴利以外,社會上無孔不入的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也是始作俑者。
據新華網披露,山西太原出現了一個嬰兒「醫務奶粉」的營銷醜聞。
報導引用一名某奶粉生產企業的醫務主管稱,太原市的一些婦幼保健醫生和護士向企業提供孕婦及嬰幼兒個人信息,將得到10元到30元不等「取單費」。如果成功推薦孕產婦購買本企業的產品,醫務人員還將得到60元以上的「續吃費」。
這名舉報者還稱,「寶寶的第一口奶是在醫院餵哺的,佔領了醫務通道,基本上就贏得了巨大市場。」
網友熱議
食品安全關係生命安全,更何況毒奶粉危害的是一個弱小的生命。許多中國網民對持續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痛心疾首。
有網友指出,「問題奶粉」之所以能夠「潛伏」下來,有關執法部門難逃其咎,理應追究瀆職罪。
也有網友說,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但是吃一塹的往往是善良的公民,長一智的卻是某些無良商人和官員,當然不是在建立食品長效管理機制上長一智,而是在如何糊弄公眾上長歪了腦筋。
還有網友稱,這次「三聚氰胺」重新流入市場,趕緊從源頭進行梳理,這就相當於一次重大越獄事件一樣,漏洞在那裡?跑了多少?流向哪些地方?抓回來多少?哪些人從中獲利?哪些人瀆了職?這些都要必須查清並向公眾說明。
那麼,在「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裏,中國的普通消費者何時才能擺脫有毒食品的糾纏與困擾?不會在每吃一口食,每喝一口水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會中毒?
雙管齊下
在2008年曾經撰寫過《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調查》一書的著名作家周勍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中國政府總以為在處理三鹿毒奶粉問題上,殺幾個,判幾個主犯就足以殺一儆百了。
但實際上,生產商並沒有從中吸取多少教訓。更何況,不少因那次醜聞被免職或辭職的政府官員沒過多久又異地陞官,另有高就。這多少表現出政府在整治食品安全問題上存在的敷衍態度。
因此在周勍看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光靠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是完全不夠的,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媒體的監督力量。
他說,在任何國家,消費者對於大資本來說都是出於弱勢地位,而政府和媒體在調解這種不平衡關係中能起到強大作用。
這就需要政府和媒體站在一邊,在食品安全領域內開放媒體。只有這個辦法才能最有效的制止有毒食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