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稱煉鐵爐為蒸礦爐,取蒸石取鐵之意。河北邯鄲礦山村宋代煉鐵爐高約6米,最大腹徑2.7米,由礫石和耐火泥修筑。河北林歲、安陽宋代煉鐵爐和黑龍江阿城金代煉爐都依山崖修建,於崖上裝料,爐前平地進行熔煉操作,以節省運輸和人力,爐體用硅質紅、白砂石和花崗岩砌筑。河北桐柏宋代煉鐵爐也用石砌,而福建同安宋明冶鐵遺址的煉爐則用高嶺土、黃泥和穀殼修筑。
唐宋時代修筑煉鐵爐已使用了多種筑爐方式和材料。到宋代,煉鐵爐的內形已接近了近代高爐,有爐腹角和爐身角,成為兩端緊束、中間放寬的腰鼓狀,這種爐型有利於爐氣合理分布,改善爐況,延長爐齡,是豎爐發展的重大改進。考古還發現,宋代煉鐵已採用石灰石及白雲石作為煉鐵溶劑。
從宋代起,就有可移動的「行爐」。又如江蘇無錫、宜興等地的「蘇爐」、「鼓爐」,高約1米,爐膛為曲線形,他們通常用於化鐵,也可以用於煉鐵。中國豎爐的特點之一,就是無論煉銅或煉鐵爐,熔煉或是熔化的不同工作要求,是通過爐料配比和熔煉制度的變化來實現的。
對安徽繁昌竹園灣唐宋冶鐵豎爐爐內殘存物的考察發現,當時使用粟炭為燃料。用木炭做燃料煉鐵當時已十分普遍,而用煤煉鐵早在南北朝就已有了。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徐州發現煤礦,蘇軾還作《石炭行》記述此事,作有「南山粟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的詩句,顯然他已能認識到用煤煉鐵對解決燃料匱乏、促進冶鐵發展的重要作用。河北安陽唐坡出土的9件宋代鐵錠,含硫量為1.075%,顯然是北方地區用煤煉鐵的產物。
来源:華夏風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