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盛產狀元,有人統計,明代共舉行八十八場會試。因洪武三十年南北榜之爭,故而產生了八十九位狀元,而明代蘇州府共出了七位狀元,幾乎佔全國狀元總數的十分之一。而清朝一代二百五十年間,共有狀元一百一十四人,蘇州府就有二十七人,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
從前有人說過:"吳郡自隋唐設進士科以來,未嘗曾有魁天下者。"為什麼從宋代開始,蘇州的文運才好起來,後來狀元越來越多呢?
南宋初年,蘇州民間流傳兩句讖語,一句是"穹窿石移,狀元來歸";還有一句是"潮至夷亭出狀元"。穹窿是當地一座山的名字,位於太湖邊上,稱為吳郡名山第一。夷亭在昆山縣西,傳說春秋時代吳王闔閭曾在此地安營建亭以御東夷,故得名為夷亭。
南宋李宗淳熙八年,一天夜晚蘇州狂風暴雨。次日清晨,鄉民發現穹窿山半腰的一塊巨石,從東邊移到了西邊,依然後立不倒,在石塊移動所經之處,雜草偃伏。
這一年科舉考試,蘇州府吳縣的黃由高中狀元,應了"穹窿石移,狀元來歸"的讖語。
據說早在宋仁宗紹興年間,就曾經有潮水湧過昆山城,但當年並沒有出現狀元。到了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有一個道士雲遊到昆山,反覆口誦"潮至夷亭出狀元"這句讖語,並說一定有邑人應此讖。
這件事廣為傳佈,侍郎李彥平聽到後,轉告昆山縣令葉自強。葉自強便在水濱修了一座"聞潮館",這一年潮水果然湧過了夷亭。適逢又是科比之年,蘇州昆山人衛涇高中狀元,又應了"潮至夷亭出狀元"這句讖語。
黃由、衛涇兩人在淳熙八年、十一年先後高中狀元,應了讖語之後,從此蘇州地區科甲更趨興隆。至明、清兩代,狀元輩出,甚至有"狀元為蘇州土宜"的說法。
有這麼一個故事:清朝初年,各地在京的官員在一次敘會上,在閑談間各自說起了自己家鄉有什麼土特產。杭州人說西湖龍井茶是天下第一,南京人稱板鴨滋味最佳......談論得非常熱鬧。座中唯有蘇州人汪琬枯坐一旁,不發一語。
座中各人一定要汪琬談一談蘇州有何特產,汪琬推辭不過只好說:"蘇州的特產不多,算來算去只有兩樣。"眾人連忙追問是哪兩樣?汪琬不慌不忙說:"一為梨園子弟。"眾人點頭稱是,又問還有一樣是什麼?汪琬欲言又止,在大家窮追不舍的情況之下,他才慢慢地說道:"是狀元。"眾人聽了以後,個個頓時都楞住了,不過細想他說得也不錯,隨後便"結舌而散"。
汪琬所言,可能並非是故意炫耀,而是對家鄉屢出狀元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