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內節節升高的房價相比,這幾年美國房市正經歷曠日持久的低迷,雖近期由於華盛頓各項購屋刺激計畫而出現了回溫,但預期近兩年內還將保持相當穩定的價格走勢。但美房市回落並不意味著部分美國人的住房困境已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得到解決。住房問題依舊是蝸牛身上的殼,帶來壓力又無法擺脫,蝸居美國的華人可以說數量不菲。
3個真實版的蝸居美國故事
每天一睜開眼,小雲就會想今天會是什麼天氣,然後習慣性地尋找窗戶。可是沒有窗戶,因為她的住所是一棟私人房屋的地下室。雖然麻州明文規定地下室不得出租住人,但勤儉持家的華人房東還是把原本用來洗衣、堆放雜物的地下室簡單裝修成了一室一廳一衛搭簡廚的單室套。
房錢極其優惠,並包電費暖氣,小雲初租下這套地下間的時候,還非常慶幸。房價是跌下來了,但與此同時,租房價格在年年上漲,在租金甚至快趕超紐約的波士頓,這點錢原本只能在地鐵站附近的華人家庭裡租一個小單間,而現在好歹是600平方尺的大套間,並且有洗衣房可以用。
廚房裡原本有個透氣的小窗,但太高,小雲不站在凳子上根本夠不著,而且又出於保護隱私的目的,還多加了一層窗簾,因此小雲的居家生活可以說暗無天日。住了一個學期,小雲覺得自己的膚色越看越蒼白,連指甲下面健康的肉色也越來越淡,還有,落髮。
可是又能怎樣呢?不蝸在這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就得搬到人口密集的摩頓或昆士,在老舊的房子裡租一個小房間,每天和一大堆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分享有限的資源,早上搶衛生間,晚上搶廚房,半夜還要聽晚睡的人唧唧喳喳打電話的聲響。
小雲是出生普通城市家庭的80後,她們這一代人,無論家庭景況如何,都是家中唯一的寶貝,自小就擁有比較自我的空間。當初拿著半獎來波士頓大學留學,家中已經傾盡所有,所以她的選擇並不多。
其實小雲的經歷代表了大多數離開相對舒適的國內家庭生活環境,初來美國留學的年輕人。而對於許多50後、60後、70後留學生而言,小雲的生活談不上艱苦,甚至還有點奢侈。要知道,早年的自費留學生可是住地下室還要找上兩三個室友分擔開銷的,此外還要四處打工。
從零開始的生活當然困難,但好在還有希望,還有激勵數代人勇闖新大陸的"美國夢",畢竟前輩們的經歷證明,一旦學有所成,找到工作,就至少可以買上一套或大或小的公寓房,告別蝸居生活了。
為了孩子回到蝸居
老陳屬於家庭幸福、工作不錯的中年穩定層,太太也工作,一家人住在波士頓西郊、風景如畫的霍普金頓鎮一棟殖民式四室兩廳大房子裡。今年雙胞胎女兒去報考著名的波士頓拉丁學校,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畢竟自己鎮上的中學也不差,孰料雙寶發揮出色,雙雙被拉丁學校錄取。
既然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進入名牌公立學校的機會,老陳兩口子自然要全力配合,不拖後腿。由於拉丁學校屬於波士頓市屬公校,要求入讀學生必須家住市區,這就給在西郊工作並供著大房子的老陳出了一大難題。
大多數人會把房子賣了,然後在市屬的西洛克斯百利(West Roxbury)區重新買房,那裡房價還算可以承受,並且緊挨I-95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但缺點是離學校較遠,治安較差。再說現在房市不好,他們也不願低價將房子脫手。
或者將霍普金頓的房子出租,在沒有房貸供款的壓力下,在離學校近的布魯克林(Brookline)區或奧斯頓(Allston)區租一套小房子或聯排別墅。但老陳夫婦又心疼自己剛剛裝修完、整潔漂亮的家,覺得若給陌生人住個幾年,這房子肯定就沒法住了。
如此猶豫來猶豫去,眼看著暑假行結束,轉眼就是開學的時間了。老陳夫婦顧不上許多,趕緊在Brookline租了一套兩居室的公寓,到宜家購置了簡單的傢俱,就搬了進去。公寓挺舊,兩間房間一大一小,老陳夫婦自己住小間,兩個女兒一人一張小床、一張書桌住在大間。老陳自己在客廳一角留了個辦公區,太太就在小房間裡看書上網,總而言之,用老陳的話來說,就是"很擠",有點"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但這已是老陳家庭開銷的上限了。霍普金頓的房子還在供,每月各項開銷加起來要兩千出頭,布魯克林的公寓雖舊雖小,每月租金也得一千八,此外老陳夫婦現在上班路遠,來回汽油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還有家庭日常花銷,吃飯添衣,女兒的才藝課程,一年至少一次的遠途旅行......老陳感覺到了中年危機,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因而兩口子更加賣力的工作。
好在看著兩個女兒成績優秀、健康成長,老陳有股《黃昏清兵衛》裡面男主人翁一般的欣慰和暗喜,再說平日住在城裡,週末回郊區的大房子,每週一次如度假般輕鬆愜意,這樣的蝸居因其暫時而並不那麼難熬。
在自家別墅裡蝸居
房東和房客同住一個屋檐下,小袁一直以為從學校畢業找到工作後,就不會再重複那樣的生活,但現在彷彿又回到從前,只是角色發生了變化,小袁從昔日寄人籬下的房客變成了今天處心積慮的房東。
三年前在通勤便利的沃森市(Waltham)買下三居室的平房(Ranch),房子價格適中,夫婦二人工作,供房壓力不大。一年後,孩子如期出世,父母過來幫助,一家人住正好合適,其樂融融。後來老人回國,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太太乾脆辭掉工作,在家做了全職太太,準備養精蓄銳,一鼓作氣,再生老二。
去年年初開始,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失業率節節攀高。小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努力工作,在逃過最初兩輪公司裁員波後,最初於今年年初被裁。唯一的經濟來源被切斷,最初的恐慌可想而知。小袁意識到,對於打工者而言,工資支票(paycheck)其實就是一切,尤其在無親無故的海外異鄉。
最初幾個月,遞出的簡歷如石沉大海,滿世界似乎都是相同經歷、相同背景、削尖腦袋找工作的人。同時被裁的美國同事已經開始掛牌售屋,糟糕一點的在等待銀行法拍,而得益於中國人卯吃寅糧的良好傳統,小袁夫婦的積蓄還可以維持數月的開銷。
自然地,小袁想到了招房客,這似乎是當下唯一可以輕鬆獲得的收入。形勢逼人,太太也點頭同意。於是很快,小袁就在craigslist上貼出廣告,找到一個在本地上班的華人做房客。華人無論男女,不管住哪,都要下廚房做飯,然而大家背景相同,溝通容易,因而也能夠互相忍受。拿到第一個月的房租,小袁夫婦覺得輕鬆許多,也感慨許多。於是夫婦二人商量,反正一個也是租,兩個也是租,不如把寶寶的房間也騰出來,增加點收入。
於是現在小袁家裡住得滿滿噹噹,四個大人一個小孩。住得最蝸的是房東,夫婦倆帶著孩子住一個大間,客廳還得保持清爽整潔,所有暫時不用的雜物只有堆放在車庫裡,隨用隨拿。居住質量雖然下降許多,但兩份租金讓小袁喘了口氣,短時間內不用太擔心彈盡糧絕的那一天。
"這就是生活無奈的一面吧。"小袁說。小袁最近有了不少面試的機會,他相信難關很快就會過去。
結語
每個故事的開始都是許多無奈,但結束時卻透著樂觀和希望。我想這也許就是蝸居美國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披肝瀝膽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奮鬥、背水一戰的決絕,因而更加能屈能伸,充滿彈性。不管時勢如何、境遇變遷,這裡的人依舊帶著希望和夢想去尋求、等待更好的生活。
蝸居美國,實在是個很大的題材,這裡所列的三個小故事只是以管窺豹,自然不能盡其貌於萬一。肯定有很多悲傷的、也許絕望的故事隱藏在人海之中,一間一間房子裡面。而筆者在這篇專題裡想表達的,依舊是希望和樂觀。讓我們互勉,即使背著沈重的殼,也要盡力一步一步往前爬行,往前。
来源:僑報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