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質量和習慣直接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吃了幾十年的飯,可是您真的會吃嗎?也許在不知不覺中你就犯了以下幾種錯誤!
一、不吃早飯損害身體
最常見的錯誤之一是不吃早飯。特別是兒童有時候不知道早飯的重要性。
4個兒童中有3個不吃早飯或吃早飯不當(如只喝1瓶汽水)。這些影響到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智商和體力下降。
早餐為開始新的一天補足營養和能量,有助於防止肥胖症。取消早餐,就有在其餘進餐時間吃得過飽和選擇高脂肪及高糖飲食的危險。
健康早餐應包含脫脂的牛奶、酸奶或乳酪(3歲以下兒童應吃不脫脂的乳製品)和糧食製品,也就是說,應有燕麥片粥、全麥麵包、水果或果汁。
二、經常吃湯泡飯
許多人喜歡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湯),或者乾脆直接將飯泡進湯裡,吃湯泡飯。而這種吃法很不科學,不利於身體健康。
因為經常吃湯泡飯或邊吃飯邊喝水(湯),吃進去的飯菜往往是囫圇吞棗,沒有經過口腔的咀嚼消化便到了胃裡,使胃的負擔增加了許多。同時,由於水(湯)還可沖淡唾液和胃中的消化液,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受到了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胃病。另外,由於消化不充分,也會降低胃腸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三、不注意各種顏色的食物相結合
應使各種顏色搭配並變換花樣。
這些飲食應平衡提供各種營養,如抗氧化的維生素、葉酸(特別是深綠色蔬菜含有這種成分),礦物質、纖維和植物化學成分。
每日要吃5份蔬菜和水果,盡量減少烹飪時間,這有助於預防癌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四、不清楚有益脂肪和有害脂肪
一個嚴重的錯誤是不經常食用給人們帶來大量好處的魚和海產品。
這些食物提供的Ω3脂肪酸可以增強抵抗力,減少炎症,促進血液循環和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
沒有必要大量吃這些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就足夠了。可以把新鮮的海產品蒸、燉、烤,或做成原汁罐頭。
關於脂肪,另一個錯誤是人們在往麵包上抹油的時候,習慣於塗抹動物油或人造黃油(應食用脫脂乳酪)或者在烹飪時不使用植物油。如果過多攝入飽和脂肪,如動物油中的膽固醇和人造黃油中的氫化脂脂,就會增加患病的危險。
相反,生植物油中含有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有益脂肪),不含膽固醇,是維生素E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是橄欖油含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物質。
另一方面,植物油經過高溫就變成飽和脂肪,或者分解並失去它的優點。這就是勸人們不要過多食用油炸食品的道理之一。
五、不認識鹽的危險
誰在品嚐味道之前不拿鹽罐子撒點鹽?遺憾的是這一習慣在我們中間已經根深蒂固。
大多數人除了知道鹽可以用來烹飪和調味外,並不知道鈉就存在於許多食品中,因為它被用作防腐劑。
因此,最好食用不經過加工的天然食品或含鹽量低的食品。
冷盤、肉腸、罐頭、干麵條和一些調味品等是含鹽量高的食品。食鹽過量會增加患病的危險。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出血和骨質疏鬆。
六、不知道減肥飲食也會使人發胖
"如果完全按減肥食譜吃,我就可以放心地吃了。"這是嚴重的錯誤。減輕和保持體重的唯一方法是善於吃和避免久坐不動。在購買減肥食品時,要仔細閱讀商標以便檢查這種食品有什麼不同,在各種商標中進行比較並把這種食品與普通食品進行比較。
此外,應儘可能注意這種食品的進食量,特別是對一些特殊食品要有控制地食用,如飯後甜食和乳酪。只有一些提供極低熱量的食品可以自由食用,如蔬菜汁和果凍。
七、不注意強健骨骼
"青少年時期以後可以不必再食用乳製品。"這是另一個經常犯的錯誤,因為骨骼一直需要補鈣。
鈣的最好來源是牛奶、酸奶和乳酪,儘管還有其它植物類食物含鈣(豆類以及包括瓜子在內的乾果類等),但它們所能提供的礦物質不如乳製品那樣多。
帶刺的魚罐頭(沙丁魚、鯖魚和金槍魚)也可提供大量的礦物質。
八、對碳水化合物缺乏認識
存在著兩種碳水化合物,一種是簡單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分。另一種是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
我們飲食的一半應該由碳水化合物組7成,在這些碳水化合物中,只有將近10%是糖分。然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含複雜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糧食、豆類、土豆、白薯、嫩玉米以及一些新鮮水果和包括瓜子在內的乾果。含簡單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有糖、蜂蜜、果醬、普通汽水和一些含酒精的飲料。
兩種碳水化合物的區別在於,後一種提供熱量而沒有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而前一種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
另一方面,在人們選擇複雜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時候,應避免犯以下錯誤: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米飯和白麵包而不選擇全麥麵包,而全麥麵包具有很多優點,它們含有纖維和植物化學成分,可以預防幾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