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談中國:我們這代留學生(圖)

作者:張子宇 發表:2009-11-13 00: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近有兩件事同時吸引著人們的關注,一件是中國軍事科技的功勛人物錢學森先生去世。另一件是所謂的杭州海歸博士跳樓事件。兩個人的死,都引發了社會對留學生的議論,前者讓大家懷念那代人的風格和能力,後者讓大家感慨國內的發展環境。無論如何,我覺得我們這代留學生,已經是在90年代中國國力逐漸增強以後出國的一代人,是很特殊的一代。

我們這代留學生都在問自己:回國或者留下是否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我又是否有能力留下?

對於錢學森先生以及他的同齡人來說,出國的目的是很堅決的。一部分人是報效國家,振興中華。說老實話,即使解放戰爭的結果是國民黨勝利,我相信錢先生依然會回國。另一部分人有機會,也會毅然的留在國外,因為那個年代,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之大,不可想像,如果以世俗幸福考慮,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從20世紀70年代以前來看,如錢學森那樣的選擇者為數還很多。中國經歷了20世紀前半期的風風雨雨,但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很清楚自己對國家的使命,也明白民族存亡的局勢,這些人既有國外得到的技術能力,也繼承"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士人理念。

70年代以後,"堅決"留在國外成為了一種絕對的主流。經歷多次政治風潮的衝擊,使得中國整個知識階層身心俱憊,很多人心灰意冷,理想破滅。而當時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生活質量在西方率先經歷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後又進一步拉大。所以去歐美日追求個人幸福和高質量的生活,幾乎成為絕大多數有志於出國留學人員的必然理想,甚至是"死目標"。文革結束以後到90年代甚至2000年初中國經濟開始高速起飛那段時期,留學人員的回國率,低的應該是"空前絕後"了。

"英雄時代"

但這些前輩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中國精英中之精英。錢學森同時期以及更早乃至可以追溯到清末的那批自不待言,都是我們現在整天念叨的"英雄時代"。隨便一個都是國寶,大師,不論文理。文革結束以後那批,儘管沒有那麼耀眼,但是也必須承認,也都是民族之精華了。當時如果拿不到獎學金是根本不可能出國的,而當時那種條件下想考出好的英語成績,在沒有什麼基礎和物質條件下(今日早不能比,很多孩子幼兒園開始全英語教學,無版權的原聲美劇也托字幕組和網路的福,幾乎普及到識字人群的最底層了),付出的努力是今日難以想像的。

另外從前輩們的選擇來說,無論文理,都是重基礎的。至少來說,和經商沾不上邊。而現在基本上經商成為了絕對的主流。我們不要說歷史,文學,哲學這些偏門文科,即使是理工科方面,大部分來說,做基礎性的東西也少。

那我們這代人呢?我們這代人絕大多數都是自費留學,留學目的無他,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出人頭地而已。每年畢業時,無數學生都要面臨一個選擇--走,還是留?回國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國內條件好了,也更因為大部分人其實無力在西方立足。對於前輩來說,選擇很簡單。選擇祖國或者物質以上的精神滿足--回國。選擇個人物質幸福--留下。這種簡單的公式已經在現在完全瓦解,每個人都在問自己:回國或者留下是否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我又是否有能力留下?至於祖國或者形而上的東西,估計考慮的人比雅思考9分的還要少吧。所以答案對每個人都變的不一樣,複雜化。

前人的選擇依托於客觀,依托於中國的國情,外國的國情,中國和外國的差距等等。今人的選擇依托於主觀,依托於各自家庭在國內的條件和層次。家庭條件好的,回國的慾望會強點;沒有那麼好,留下來的慾望會強點。無法一概而論。我相信,跳樓的那位博士,也面臨過這種痛苦的抉擇。他雖然是清華和美國西北大學的高材生,但是家境平平,他在回國前的考慮必然十分煎熬。

"熬不了"

現在的中國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們聽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抱怨西方的物質文明還比不上國內。每次回家,對很多人來說都成了享受彌補之旅。但是當大部分留學生真的要回國了,又會躊躇起來,念起國外的好來。念起國外的青山綠水,國民素質,制度風俗,還有無限制的網路訪問等等。其實我也很清楚,其實大部分回國的學生,心裏還是願意在國外工作的,至少工作幾年再回國。只是確實現在不比以前,大部分人留不下來。留下來需要吃很多苦,我們這代人熬不了。

我曾經找到一份這樣的工作,是在英國最大的一家中國食品批發公司做跟單,對方是一家港資企業,工作地點遠,工作比較艱苦,收入不高,一年18000鎊,但是對現在行情來說也可接受。我猶豫再三,最後放棄。原因是我一個人在英國,我有點熬不下來。如果是所謂體面的工作或者理想的工作,尚可接受。但是我想,如果是前人的話,大概是毫不猶豫的就接下來,當時的情況就是如此,不但中國和西方差距巨大,很多人還要贍養從國內帶出的妻兒老小,別說一週工作6天,上班熬車一兩個小時,就是再苦,他們也受了。

我們這代留學生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我們以實用主義為出發規劃我們的人生,以至於處處受限於這種個人發展的困境。因為大部分標準都是主觀的,主觀讓人,特別是讓普通人無以是從。對於前輩那群人來說,留下來那是無疑問為了生活幸福,回國,在事業上也是絕對的骨幹核心。那麼我們這代人呢?這裡,留不下來,回去了,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可有可無。我相信,那位博士的死,是緣於一種失落感。

我們之後的人會如何,我不能完全預測。但是從不少日本,臺灣的留學生那裡,也許可以看到一點影子。對於他們來說,留學更多是一種回憶和經歷性的東西。他們基本很堅決地回國了,因為在日本或者臺灣拿的工資並不比英國低,為什麼不回去呢?所選專業也大多以興趣為主,根據調查,英國日本學生最熱衷的學校是倫敦藝術大學,這個顯然和重實用主義的我們不同。我們則會躊躇,要算算回去以後工資是打過對折呢,還是少的更多。也許再發展幾十年,我們的下一代也會把留學看成一種趣味而不是利益,那個時候,中國大概就真的進入發達國家了。

不過我也知道,挺難的。我想,我們這代留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不會擺脫這種飄忽,躊躇,捉摸不定的狀態。

註:《中國人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