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本作"酢"。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云:"酢,今醋也。"
相傳,夏朝少康時代的杜康是釀酒的發明者。俗語說:"老子釀酒兒造醋。"杜康的兒子名叫黑塔,據說,醋就是他發明的。
當時,黑塔在今江蘇鎮江市的長江岸邊開了一家糟坊,用江水浸泡糟,每天攪拌翻缸,泡至廿一天的酉時開缸時,一股特殊的香氣撲鼻而來,用口一嘗,酸中微甜,味道極佳;菜與湯中,加入少許,便可口爽意,令人食慾大增,於是,始名其為"調味醬"。爾後想要給它起一個專用名字,便把"廿一日"再加上一個"酉"字,構成一個"醋"字,來命名這種酸中帶甜的液體,這就是"醋"的來歷。據說,直至今日,鎮江有名的恆順醬醋廠,其制醋的時間,仍然是"廿一日"。
先秦時,並無"醋"字,而將"醋"叫做"醯"。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也曾談論過人向微生高討醋的事。《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孔子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微生高這個人不直爽,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卻到鄰居那裡討了點給人家。由此不難想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醋已經是人們日常飲食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調味品了。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曾有一段時間龍體欠安,常腹脹氣滯,不思飲食,御醫想盡辦法治療,都未能奏效。後來,一位武當道士應召進京,獻上"雙頭口醋"一壇,言能治癒此疾。則天女皇吃後,果然下氣消食,胃口大開,不由龍顏大悅,重賞武當道士。於是,產於湖北光化縣老河口鎮的雙頭口醋從此身價百倍,成為歷代進貢的名醋。
古人如此愛醋,今人亦然。在北方,尤其是天津人,對獨流醋特別稱道;在南方,鎮江醋名聞遐邇;至於那山西老陳醋更是醋中珍品,獨具特色。
相傳,清順治年間,山西太原府清源縣有王來福,他製作的醋酸醇香烈,綿酸無澀。有位欽差大臣來到清源,縣令請他吃山西刀削面,用王來福的老陳醋調味。欽差 大臣連誇醋好,縣令便送了他十壇。欽差大臣帶回京城之後,獻上五壇給順治皇帝。皇帝品嚐之後,果然別有風味,讚不絕口。欽差大臣把醋的來路奏明,順治龍顏 大悅,順手提筆揮毫,大書"山西老陳醋"五字,並賜旗竿一根,高懸"山西老陳醋"御筆醋旗。從此,"山西老陳醋"名震中外。
人們也常把嫉妒或因嫉妒 而感到心酸稱之為"醋意"或"吃醋";把為了追求同一異性而生嫉妒情緒,明爭暗鬥,稱之為"爭風吃醋"。這種男女關係上萌生的嫉妒之情稱之為"吃醋",也 不是沒有來由的。據《在閣知新錄》云:"世以妒婦比獅子,......獅子日食醋酪一瓶,吃醋之說本此。"
古時餵獅子吃醋,大概是為了調劑 口味,幫助其消化。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東坡的《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一詩。據說,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謫於黃州之時,常和陳慥(字季常,自稱龍 丘先生)談天飲酒,有時至夜深不散。陳慥之妻柳氏,性嫉凶悍,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牆壁,大聲叫鬧,客人們只得掃興而散。蘇東坡為此作詩 云: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師(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河東",為柳姓之郡望,此暗指陳妻柳氏;"師(獅)子吼",為佛家語,以喻威嚴;陳慥懼內,又性好談佛,其妻凶悍吵鬧又好像獅子吼叫,故東坡借佛家語戲之 為"河東師(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天天要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稱之為"醋意"或"吃醋"了。
但是,較 此出典還早,民間卻流傳著一個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秦王(即位後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高級謀士,為他籌謀統一天下,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唐太宗為 了表彰房的功績,封他為梁王,官至宰相,還賜他幾個美女為侍妾,房宰相卻不敢接受。唐太宗料想一定是他的夫人不答應,心生一計,命太監持"妻酒"一壺,傳 旨房夫人,如不從命,就賜飲"毒酒"。豈料房夫人寧願一死,也反對丈夫納妾,不從皇上之命。她面對"毒酒",居然毫無懼色,雙手持盅,脖子一仰,將"毒酒 一飲而盡。結果並沒有喪命,卻飲得皺眉瞇眼,渾身打顫。原來那所謂"毒酒",只不過是一壺酸溜溜的醋罷了。
房夫人舍命反對丈夫納妾而吃醋的故事,亦不妨算作探求"吃醋"一詞源流的佐證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