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澤瑋以"在臺北看十一國慶"為題,在"聯合早報"的"自由席"專欄撰文比較台海兩岸國慶和大型活動,並談到對"十一國慶"和北韓10萬人"阿里郎"的表演,沒有權威社會的集體主義,不可能辦到。
但是,文章說,若拿高雄世界運動會、臺北聽障奧運和北京奧運及中國大陸國慶相比,筆者馬上會聯想到臺灣的自由奔放和靈活機動。
文章指出,論規模,臺灣完全沒得比,這是政治現實。可是論人性化的空間,高雄世運、臺北聽奧的表演就讓人舒服多了,所謂以人為本,臺灣讓人感受更深刻。尤其是高雄世運,電音三太子和霹靂布袋戲讓人驚喜連連,沒有僵化的框架,也沒有教條式的標語。
文章認為,權威大陸和民主臺灣差別在於,一個是官方主導一切,一個是民間有很大的參與和發言權。從官的角度做策劃,和從民的角度看問題,效果完全不一樣。
瀋澤瑋撰文表示,大陸的十一閱兵,可以讓人看出很多東西,它可以是小市民很坦蕩的個人需要,也可以很專家學者大塊頭的深層解讀。
文章說,筆者訪問臺北婚紗店老闆梁朝安就有趣地說,自己想看女兵,"她們的裙子再短點更好,哇!第一排都是模特兒"。他還把臺灣民主社會拿官員開玩笑的方式對筆者說,"你看鏡頭掃到那些大陸領導,他們看到女兵時,都特別開心,因為賞心悅目"。
文章指出,好些臺灣和西方媒體,都把焦點放在大陸的武器展示上。"新聞週刊"的觀點是,閱兵武器大展是要"給中國人看的",執政當局要告訴人民,"你們很安全,因為中國很強大"。
文章說,用武力來展現和平,聽起來矛盾,但也不無道理,因為軟弱就要挨打。但力量只能懾人不能服人,大陸在政治改革和民主化進程中跨前一步,才是海峽這邊的臺灣人所盼見的。
文章最後指出,閱兵儀式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身上那套中山裝,讓人想起孫中山,也讓人好奇三年後,中華民國100年,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又會如何慶祝?若對岸能正視中華民國,那2012年或許是兩岸關係往前推的另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