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林泉忠應駐紐約臺北經文處文化組邀請,在"紐約學術論壇"以"兩岸、美日四方關係之演變"為題發表演說。教育部駐紐約辦事處主任郭秋義等人出席。
提到新上任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倡議的"東亞共同體"構思,這位研究日本的專家認為,雖然成立過程可能漫漫長路,但從中國、南韓立即附和,顯見中、日關係可望較前任明顯改善,也會比較密切。
不過,林泉忠指出,除了中國、日本和南韓之外,東亞共同體如何定位臺灣,值得關注,是否為"中國之一部分",還是定位在"特殊關係"? 臺灣應即早研究因應。
這位華裔學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析,中、日國力正面臨另一個轉型期,"亞洲一哥"日本此時倡議成立構思,顯見對中國出現憂慮,索性將中國納入,藉以牽制繼續壯大,威脅日本在東亞的地位。
林泉忠認為,20國集團峰會(G20)取代八大工業國家組織(G8)在經濟決策權地位,外界除了擔憂形成美、中兩強格局外,也可吸納及牽制"金磚四國"─中國、印度、巴西以及俄羅斯等勢力。
談到鳩山上臺後的中、日關係,這位哈佛費正清中心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Fulbright scholar)認為,從民主黨以往的立場,以及鳩山表態及要求閣員不得參拜靖國神社看來,肯定要比自民黨時期要好。
至於美、日、中、臺四方關係以及兩岸關係改善方面,林泉忠指出,今後左右四方關係的變數,焦點在於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改善到何種程度。
他表示,美國樂觀看待兩岸關係停止惡化,某種程度期盼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美方將關注未來兩岸關係將朝何種形式發展,若彼此關係過於緊密,基於勢力均衡的觀點,美方的疑慮是存在的。
林泉忠也回顧了兩岸與美國、日本從戰前到戰後四方關係的變遷,繼而從"中心-邊陲"關係以及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四方關係演變的特徵。
他表示,中華民國政府除了在1949年撤退到臺灣,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間,"臺灣"在歷史上一直位於四方關係的"邊陲"位置,美、日、中是"中心";但從地緣政治分析,美、日、臺又存在疑似"同盟"的關係,共同對抗中國。
林泉忠說,從莫拉克八八風災,臺灣謝絕中國援助,而在第一時間接受美、日等國奧援,多少再次證明彼此之間的戰略同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