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由於大閱兵、大集會和大遊行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制度,一種必不可少的隆重儀式,因此,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必須在國慶節那天準時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否則就會暴露出包括領導人健康狀況或者黨內權力鬥爭在內的"國家機密"。於是,上述活動反而給最高當局帶來很大負擔,很多麻煩,直到1971年9月13號"林彪事件"突然爆發之後,由於無法向外界交待,官方只好臨時將集會遊行改為遊園活動。自此之後,這種一年一度的國慶慶典也就暫時畫上了句號。
由於這篇文章發表之際,官方尚未正式宣布今年國慶的具體活動安排,文章作者展望道,明年就是國慶六十週年了,那種傳統的國慶集會遊行和大閱兵是否舉行尚不得而知。如果舉行的話,雖然可以為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提供一個登臨天安門城樓的難得機會,但是,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大閱兵不僅耗費巨大,徒具形式,而且還是冷戰時代的產物。更何況,此類炫耀軍事力量的大閱兵,也不代表人類文明的未來方向,只能代表人類的過去,代表在野蠻時代那種"叢林政治"的世界上,人類不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就無法安全生存的險惡歷史環境。
與此相反的是,如果官方能夠走出傳統模式,今後每年都採用以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到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來紀念先賢的方式,作為中國國慶節的正式儀式,將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這是對"主權在民"政治理念的一種最好宣示。以往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廣大人民群眾在廣場上歡呼萬歲的傳統慶祝方式,實際上暗示著一種領導人高高在上、平民百姓在下的權力關係。但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解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開始認識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領袖也不是大救星;不是人民應當忠於領袖,而是領袖應該忠於人民。其次,作為中國社會走向政治文明的一種標誌,在國慶日,對於那些為國家自由和進步而犧牲了的國民進行緬懷和紀念,要比炫耀國家的軍事力量能夠更好地激發後人對先烈們精神理想的追思和傳承。
此外,針對官方宣傳一直以來所標榜的國慶閱兵能夠"揚我國威軍威"的說法,有網友反駁道:"事實上,震懾敵對勢力的主要方法,首先必須擁有能夠真正凝聚人心的優越制度,以及廣大民眾發自內心的愛國氛圍,再加上始終處於領先的科學技術等等......"。況且,閱兵並不是展示什麼"國家形象和力量、凝聚國家和民族共識,以及提高全民自豪感"的最好方式。只有到了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再為謀生而顛沛流離、背井離鄉,並能真正主宰自己命運的時候,上述所謂的"力量"、"共識"和"自豪感,"不用任何人來強迫,就會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也有網友調侃道:"大搞閱兵式,就像窮人穿假名牌一樣可笑"。而"愛搞閱兵的,往往都是窮國家,比如北朝鮮。窮,就膽小,總怕別人打他,於是就喜歡擺出一副張牙舞爪的樣子來嚇唬人。有個詞兒叫作色厲內荏,指的就是這種國家"。這就像"流氓會武功"一樣,不讓那些拿槍的傢伙出來溜躂溜躂壯膽兒,心裏就發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