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庚子事變,外國列強對中國武裝入侵,最終以《辛醜條約》的簽訂而結束。《辛醜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列強軍費白銀4.5億兩,分39 年還清,年息4厘,以海關、釐金等稅做保證。在這種情形下,光緒三十一年(1905),最先在北京地區由《京話日報》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國民捐運動,為晚清史塗抹上了一層厚重的愛國色彩。
國民捐運動的緣起
國民捐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是《京話日報》的創辦人彭翼仲。彭翼仲(1864-1921)名詒孫,字翼仲,別署歸寄道人,祖籍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卻在北京長大。他出身於世代清華的詩禮簪纓之家,先世即以科甲盛於吳中。康熙年間的侍講學士彭定求、乾隆年間的兵部尚書彭啟豐,曾以"祖孫會狀"在當地傳為佳話,蘇州城內葑門附近的三元坊,就是他們家的。彭翼仲的祖父彭蘊章,官至咸豐朝的武英殿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領班,他的伯父彭祖賢官至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也都是顯宦。
彭翼仲曾經下過7次考場,始終沒有得到過多大的功名,只當過通判一類的八品官。丁母憂後,棄官不為,客居北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他生活無著,曾經被迫流落在社會底層,因而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有更多的瞭解,同情他們的疾苦。由於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他受到過洋兵的欺侮,深感國破家亡之痛,在聯軍撤退以後,即決心以辦報來喚起民眾。他先後辦過3種報,最先辦的是《啟蒙畫報》,始於1902年夏間出版;其次是《京話日報》,始於1904年8月 16日出版;又其次是《中華報》,於1904年農曆十一月出版。
《京話日報》是彭翼仲所辦3種報紙中影響力最大的一種,以市民讀者為主要對象,日出鉛印一小張,設有演說、緊要新聞、本京新聞、各省新聞、各國新聞、宮門抄、電報、小說、時事新歌、兒童解字、來函和商情廣告等欄目,間刊插圖。"演說"相當於今天的社論,主要是發表重要的言論。這家報紙曾經停刊過兩次,第一次出版到1906年9月29日被查封;1913年9月在彭翼仲主持下恢復出版,只發行了20 來天就又因得罪了袁世凱,被再度查封。
《京話日報》的第一大特色是散發著強烈的愛國情感,並且把愛國反帝形成一種社會運動,指導人們如何去實踐。從《京話日報》自身來說,它所有倡導的各次運動中聲勢最大的、得到了廣泛響應的,莫如國民捐運動。
梁漱溟的父親和彭翼仲交誼甚厚,因此梁漱溟得以親歷國民捐運動的全過程。對於國民捐運動的起源,梁漱溟晚年作過這樣的記述:有一位熱心的讀者王子貞先生(基督教友,開設尚友照相館),自己出資成立了"尚友講報處",專替《京話日報》做宣傳。他在一次演講中偶然提到庚子賠款4.5億銀兩,莫如由全國4億同胞一次湊齊還清的話。這話原是報上曾有過的話,他就寫成一篇講詞,請彭翼仲閱正修改,隨即作為彭、王二人合稿登出來,即是鼓吹國民捐的"演說 "。不想馬上有太醫院院判張仲元投函說自己首先捐銀200兩,促請速訂章程辦法,早見實行。接連投函者紛紛而來,有個人,亦有集體(如消防隊全體官兵),不出5天時間,累積認捐數字便達700多兩。於是一篇議論就這樣行動具體化起來。那篇講稿大意說:庚子賠款言明4.5億兩,分年償付,要到光緒六十幾年上才得還完,連利息一起便是9億兩。這是中國人的沈重負擔。現在東也加捐,西也加捐,各項加捐,要皆為此。為了抽捐,設局所,派員役,薪水工飯開支而外,還不免若干中飽,末後民間所出的恐怕一百億兩不止。民間負擔不了,難免抗捐。官說"土匪抗捐",民說"官逼民反"。前途痛苦,不堪設想。何如全國4億人齊心合力,趕快一次自動地湊出來,救國救民即以自救。--這樣就叫它為"國民捐"。
國民捐運動的發展
張仲元投捐以後不幾天,又有一位響應者,是一位旗人,名叫崇普,吃5兩錢糧的護軍。他說自己祖祖輩輩吃國家錢糧,就是把手足捐出去也是應該,並將一兩有餘的一小塊銀子交到報社暫存。這位捐款者似乎很怕別人笑話,一再聲明:"諸位可別笑話我,我實在是個糊塗人,所以要做這可笑的事。"
看到了人們的熱情,彭翼仲和王子貞立刻著手制定章程,從8月9日開始分4天刊登在《京話日報》上。《國民捐簡章》共分16條,對定名、勸導、收捐等都作了規定,國民捐的運動就開展起來了。
在勸捐的形式上,《京話日報》專門辟出一些篇幅,標題"國民義務"4字,每天專登各方認捐的銜名、姓名或集體(仍註明各個人名)和捐款數。由於認捐一天比一天踴躍,所佔篇幅愈來愈大,勢非另想辦法不可。到426號報上(距其開始不過50天)即宣布其暫停,將其另印出一附張,隨報附送。此後除有關國民捐的特殊提倡消息在新聞欄登出外,報上即不再見認捐人名和數字。
在報上刊出的認捐人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達官顯貴,他們的示範作用不容小覷。以慶親王為首的5位軍機大臣就都捐了,其中慶親王奕劻捐銀 5000兩,鹿傳霖、瞿鴻禨、榮慶、徐世昌、鐵良各捐銀1萬兩;管理內務府大臣世續下堂諭於內務府三旗來提倡;吉林達將軍自捐1萬兩,還募集了4萬多元;廣東岑制臺、河南陳撫臺皆各捐1萬兩;直隸(今河北省)同鄉京官全體則集合在松筠庵會商認捐及向全省勸捐事宜。
口頭宣傳是國民捐運動獲得成功的另一個原因。《京話日報》在京城內外開辦有許多閱報處,講報人利用這個平臺廣為宣傳。此外還有很多熱心人幫助宣傳,比如"武強縣知縣楊太令登縣城內戲臺演講國民捐。並說創議國民捐的意思名為還國債,其實是各人還自己的債,並不是給國家聚斂民財。願大家生愛國的熱心,本官也不能勒派。聽的人無不感動,各村正副董事一齊辦起來了。"(《武強縣登臺演講國民捐》,《京話日報》第569號)
官員的鼓動應該具有比較大的說服力,普通百姓的演說也有不俗的效力,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向公眾演講國民捐的好處。"固安縣財神廟,新近開臺唱戲,四鄉來聽戲的人,真真不少!本地誌士王鈺見這些人聚在一塊兒,很是個好機會。趁著這個當口兒,正可以演說演說,叫他們也明白明白時事,心裏盤算得很高興。等到歇了戲,他就登上戲臺,抖起精神來一演說,說的人人要落淚。後來就提到國民捐,大家無不感動,連廟裡的和尚帶做工的苦人,全要認捐,其餘的人也就不待細說。請看演說的力量,效驗大不大?可是有一節,演說也得有學問,隨便瞎說那還是不中用。"(《登臺演說》,《京話日報》第398號)這個王鈺志士的演講才能很是不錯的,居然能夠讓和尚、苦工都來捐款,可見當時社會輿情之一斑。
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起,戶部銀行(戶部即當時的財政部,戶部銀行後改大清銀行)設立捐款總經收處,開始正式收捐。戶部銀行對於收款即行生息,聲明如國家將來不提用,便本息一併發還。
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906年9月29日),《京話日報》因《中華報》刊登《保皇黨之結果》的報導受到牽連而被清廷警務部查封,彭翼仲被發配新疆,國民捐運動逐漸消沉下去。《京話日報》被封前1個月,北京戶部銀行共收捐銀36萬兩,後來有的按規定退還本人。但到辛亥革命時,大清銀行裡還有國民捐款90多萬兩。
國民捐運動中的感人事跡
從《京話日報》的新聞中,我們能夠知道一些貧苦人願捐的感人事跡,下面就摘抄兩則來自直隸省境內的消息:
1.自費印刷宣傳國民捐
有一位李君,自稱李涼心(涼、良同音),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君子。按著字面上說,李君的心可是涼透了,他所辦的事卻比說空話的人心更熱。自從看了八月初四日的演說,把那張報紙拿到刷印局,重新印了一百張,印刷局多送了他二十三張,凡印此等物件,不能多算工價。跑到各鋪戶去送人,有愛看的,有不明白他的用意,回覆說不看洋報的。李涼心苦口傻勸,勸醒了的也有好幾位了。可惜手中錢少,不能多印,散一張要得一張的益處,除非先用口說。可見天下的事情絕沒有容易辦的,不但無自己的便宜,外帶著還得賠錢。辦一件好事,必得出幾個大傻子,機靈鬼兒都檢現成的辦,並且還是一毛不拔。(《心血不涼》,《京話日報》第415號)
這位李君是保定人,他把印有《普勸四萬萬同胞努力報效國民捐》的報紙自費印刷出來,並且苦口婆心地勸說人們報效國民捐,確實很感動人。
2.老農自認國民捐
固安縣有一個老農姓潘名耀宗,並不認識幾個字。聽見國民捐的事,特意來京打聽。據說在家聽說此事,官不壓制,差不經手,隨心量力,大家還大家的債,心裏實在喜歡。近新典了一項地,算計著每年出產總有一百兩銀子。情願把這項錢報了國民捐,並願年年捐一百兩,認捐五年。天下的事勉強存的總不自然,像潘耀宗這五百銀子,又誰來勉強他呢?出在一個不識字的老農,可敬又可敬呀!(《老農仗義》,《京話日報》第423號)
一個不識字的老農,自願捐出5年的土地出息,公心自然值得表彰。如果天下人都像他那樣仗義,國民捐的事情可能會辦得更好。
另外,涿州在監囚犯亦有31人投函認捐,而遠遠的南洋群島華僑亦聞風響應,可見國民捐運動的影響之大之遠。上海吳芝瑛女士有感於北京國民捐而興辦女子國民捐,並號召全國女性各立分會,稱"賠款一日不了,此捐一日不停"。吳芝瑛女士的母親也來支持女兒,創辦山東女子國民捐。這些普通人的熱情足以令今人感動,沒有強制,沒有命令,只有那一份份的滿腔熱情成就了國民捐的巨大成功。
國民捐運動中的不和諧音符
國民捐運動中也有不同的聲音,質疑、反對、挑唆等等各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多多。一般情況下,對國民捐持反對態度的多為鄉下的惡劣士紳和農民,藉著鄉下風氣閉塞的環境把持輿論,迷惑鄉民,給國民捐運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城內有一位熱心的志士朱九丹倡議勸辦國民捐,並立演說收捐處。自己首先捐銀40元,邀請村中幾位正紳,分任勸導的義務。事情初有點眉目,就出了一個劣紳,綽號人稱土聖人。素常把持公事,魚肉鄉里,最喜與新學反對。他就在各村鎮散佈謠言,說是你們要上外國捐嗎?真是糊塗極啦,本村修廟迎神許多的善事全不肯捐,為什麼你們全捐在外國去呀?如果給外國捐一元,本村必須捐十倍才對,這種人成事不足,壞事有餘,好厲害呀!好厲害呀!鄉下的愚民知道什麼,土聖人一句話真比上諭還要緊,頂好的善舉,被他幾句話破壞了,你說可氣不可氣,可笑不可笑!這種小人到處都有,我敬勸直隸的同鄉,我警告熱心志士,千千萬萬想法子防範這種人,國民捐才能夠辦起來,國民捐才有個告成的日子。(《請看永清縣的土聖人》,《京話日報》第626號)
"土聖人"就是把持鄉里的一個典型。可話說回來,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好多村民的支持?恐怕跟村民的視野狹窄、唯恐上當的心理有關。
文安縣勝芳鎮(今屬霸州市--編者注)是京南有名的地方,富戶大商實在不少,可惜沒人勸導,多半都是頑固。有兩位紳士認了點國民捐,心想著提倡起來,別人必然都肯認。卻沒有想到鄉民不明白國民捐的意思,反笑話他們是冤大頭,傳遍鄉村,當做笑話,說這兩個人白扔銀錢,可憐不可憐!二位紳士,若有熱心的,非趕快提倡演說不可。"(《鄉人糊塗》,《京話日報》第634號)
鄉民的愚昧才是最大的隱患,他們不能夠理解國民捐的益處,只是從自己的狹隘思想出發考慮問題,使得開明紳士也無法起到好的帶頭作用。
此外,有些官員用命令方式勸捐,引來民眾的怨怒。例如,河南府永寧縣知縣不僅不給民眾講道理,專用壓制手段,還借端勒派,引起百姓圍城事件。再如,北京鑲黃旗漢軍的國民捐一律從餉銀裡扣,官員扣了也不交給銀行,兵丁很有怨言。所有這些,都對國民捐的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
國民捐運動是晚清時期一次規模較大的自發性的國民義務行動,儘管當時還沒有"公民意識"這類的詞語,但是這場運動還確實稱得上是公民意識的集體覺醒。從總體效果上評價,國民捐運動獲得了極大成功,儘管其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彭翼仲功不可沒。
来源:《文史精華》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