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來說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種:
首先是水對於人類具有至善之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 爭"。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於世界上的生命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據說人不吃飯可以活七天,但不喝水只能堅持不到三天。水 不但為我們直接日常飲用,而且滋養萬物、灌溉良田,有了水植物可以生長、有了水動物得以繁衍、有了水世界才變得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水不但滋養了人類的生 命而且還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水電作為新一代的環保能源正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水還以千變萬化的姿態,或為飛泉、或為 小溪、或為湖泊、或為大海,來給我們以無限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水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實在是非常巨大。
但是水雖然有至善之 功,卻默默無聞的流向低處,甘願處在一個謙卑的地位,所以說水的第二種美德就是至謙之德。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就是說: "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厭惡的地方,所以這樣最接近於道"。 本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這個自然現象卻揭示一個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個人雖然居功至偉卻仍然要保持至善至謙品行。老子認 識到,處於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識強,容易產生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不良心態,但是往往也是這些人容易為人所嫉妒、所攻擊,所以對於這 些人來說,像水一樣守虛謙下是十分重要。雖然有時有的人可能對於世界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養光韜晦,一味的誇耀自己的成績,這樣就 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厭惡。最後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所以《老子》將"謙下"作為一條重要的處世原則,特別強調:"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 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沈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 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可見這樣的理論不但適用做人,也適用於政治。善於用人的為官 者是禮賢下士的,善於聽取屬下的意見的,謙下不驕的。而獨尊、獨斷則是非常有害的。他告誡人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 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守虛戒盈,甘處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於不敗之地;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才能夠明察事物。
第 三是水有至大之量,所謂"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為百谷王",就是說"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 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後, 同時也以江海象徵人博大包容之氣度,一滴水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陽光一出來,它就馬上會蒸發,但是由於水的謙卑,永遠往低處流,不斷的彙集承接終於變 成海,但是縱然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海洋也永遠不會拒絕其他的水滴的加入,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瀚,而人就是應該學習這種包容的氣 度和涵養,自古以來多少的歷史無數次的證明,只有那些善於吸納人才、寬容異己的帝王將相,才能有所作為,比如三國的曹操、漢朝的劉秀就是這樣的例子。
最後是水德中的至柔之剛,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說"遍天下再沒 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奇怪的悖 論,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同時又是天下最能攻堅克強的,一滴水不斷的堅持就可以鑿穿金石,即使是最鋒利的寶劍,不管怎麼砍也砍不斷水流,所謂"抽刀斷 水水更流"就是這個道理,這根源就在於水的堅持和彙集,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洞穿石頭,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鏽蝕寶劍,一滴水,只要不斷彙集就能集聚強大 的力量無堅不摧。
回顧剛才所說的水的四種美德,可以發現一個邏輯的上的聯繫,那就是先要努力創建於社會有用的功德,施行至 善,但是有了功德卻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而是保持謙卑的低調姿態,繼而有了這樣的謙虛恭謹的態度,就會有一個寬容的開闊的心胸,繼而又在這樣海納百川 的肚量中不斷積累知識能量,最後這樣不斷的積累彙集終於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的人經過這樣的一個人生修煉過程,不但可以安生立命,而且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