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眾多水泥石碑的猶太人紀念碑,很有哀悼亡者的感覺。
不少圍牆上的畫作受到毀損。
國會大廈融合新舊風格,建築巧思令人讚嘆。
布蘭登門是柏林的重要地標。
東部畫廊是目前柏林保留較完整也是最長的一段界牆。
很多人來到柏林,總會忍不住好奇四處觀望,找尋著名的柏林圍牆,然而,當年象徵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冷戰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柏林圍牆倒下後,民眾激情澎湃地大力拆毀圍牆,或許如此,現今漫步在柏林街頭,往昔的柏林圍牆痕跡並不多見。
劃開東西德 地面標記遺蹟
步行至柏林的著名地標,以往亦是位處東、西柏林交界處的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往昔柏林圍牆豎立在城門旁,現今只見宏偉的希臘新古典式城門,圍牆已不見蹤影。當地導遊指著布蘭登堡門附近地面上看似嵌在地上的磚塊說:這裡就是往昔圍牆的所在位置,現在只能看見圍牆的地基部分。順著她所指往地上望去,磚塊接連成線,就像是一道清楚又明顯的界線標記,劃分東西兩方。看著地面上存留的「圍牆線」,心想:德國人還真是發揮其特有精神,將柏林圍牆拆解得好徹底啊!也因圍牆被拆得徹底,得以將雙腳踩踏在磚線兩邊,感受跨越歷史界線,同時站在東、西柏林領域的特別感覺。
布蘭登堡門之外,不少以往柏林圍牆矗立的地方,現今同樣也不見圍牆身影,只能在圍牆經過的地面,看見刻劃標記或是類似圍牆地基的磚塊,自己得在腦中想像以往高大圍牆聳立的情景。
塗鴉畫作新天地 東部畫廊
不同於「隱形」的柏林圍牆,位於Ostbahnhof車站附近的東部畫廊(East Side Gallery),沿著施普雷河(Spree)岸旁行走可見綿延約千餘公尺的「實體」柏林圍牆,這是目前柏林保留較完整也是最長的一段界牆,也是現今見證柏林圍牆遺蹟的最佳地點之一,牆面上的塗鴉藝術創作也是它的特色。
當年,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百餘位來自全球多國的藝術家,在此段牆面上繪畫創作,成為全球最長的露天畫廊,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前蘇聯與前東德領導人Brezhnev、Honecker擁抱親吻的「Brotherly Kiss」政治諷刺畫作。不過現在此畫作已受損,難以看見其原貌,瀏覽其它繪畫創作亦是相同情況,眾多畫作或因歷經風雨侵蝕牆面剝落、或因被後來的塗鴉畫作遮蓋,不容易看到原先的面貌,內心頗感惋惜。
當地導遊表示,目前柏林開始對此段圍牆進行整修,邀請原創者修復自己當年所創作的畫作。整體修復工作計畫在今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之際完成,而少部分看來色彩繽紛的畫作,或是已整修,或是新彩繪。
柏林圍牆讓過往的當代德國人歷經傷痛歲月,並在日後大力加以拆毀,但這道歷史傷痕卻成為今日柏林最具吸引力的觀光資源之一,而德國人或許重新發覺圍牆的歷史意義,柏林當局目前致力修復現存的圍牆遺蹟,往後來到柏林或許可見到更多完整的柏林圍牆遺蹟。
統一後的磨合 旅人看柏林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和首都柏林被分裂為東、西德和東、西柏林,東德與東柏林為前蘇聯佔領區,西德與西柏林則是美、英、法佔領區。
為隔絕東德人移往西柏林,東德政府在1961年8月沿著邊界在自己的佔領地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包圍在圍牆中,往後,很多東德人因攀越圍牆欲逃往西柏林而被逮捕或受傷、死亡。
1989年11月,分隔東、西柏林28年的柏林圍牆被拆毀倒下,來年,分裂近40年的東、西德再度統一,今年適逢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柏林也規劃相關的紀念活動。
來到柏林,不由自主會想到它過往的歷史傷痕。就短暫停留的旅人角色來說,今日來到柏林,歷史傷痕依然可見並感受到傷痛,不過感受更深刻的是統一後的大力建設與發展,如東柏林往昔的共產主義城市風貌,現在已不易見。另外,沿著施普雷河岸步行觀賞東部畫廊的圍牆畫作,看見當地人優閑或坐或躺在圍牆旁的岸邊草地上休憩、晒太陽,雖不知當地人對柏林圍牆歷史有何感受與想法,但此番情景在往昔的分裂時代,該是難以見到的吧!
另外,很多人甚感好奇,柏林圍牆雖已拆毀,兩德統一也近20年,但圍牆帶來的無形隔閡是否仍存在東、西德民眾心中?根據德國Forsa今年所做的民意調查,大多數的德國人對統一至今的發展結果感到失望,僅各約4成的東德與西德人民表示統一後生活有所改善,但雙方在思想觀念上的歧見、成見也持續存在,如東德人認為受到剝削,經濟發展落後,西德人想法則不同。另外,根據社福協會Volkssolidaritaet的民調顯示,僅有1/4的東德人感覺雙方相互融合,多數認為彼此之間仍有隔閡。
由此多少可理解,為何與在地人談到統一話題時,常感覺他們百感交集,歡喜於國家統一,但也苦惱統一後需面臨的多方課題,如經濟、思想等的融合。
反思歷史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對於屠殺猶太人歷史事件的反思也是柏林令旅人印象深刻的特點。走近位在柏林市中心、2005年開放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Denkmal fu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感覺有點像來到墓園。
佔地約19,000平方公尺的地面,聳立著2,711個外觀很像棺木、隨地面高低起伏的水泥石塊,襯上水泥的石灰色調,確實有哀掉亡者的肅穆感,相當符合紀念碑用來追憶和悼念納粹統治下被屠殺之猶太人的目的。
聽從當地導遊建議,體驗穿梭「水泥陣」中的感受,進入後,走在高低起伏的地面上,身旁是巨大石陣圍繞,覺得像是闖進藏著危機、殺戮的機關地,心情有點緊張、有點膽怯,走出後彷彿得到解救,不自覺想著,當年猶太人的心情感受也是如此嗎?然而,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答案、想法也因人而異,來到柏林,不妨自行體驗一下!
舊瓶新裝魅力 今昔建築風格並立
柏林的建築也是吸引旅人的魅力,新舊建築融合的市容展現城市特色,也反應當地的新舊歷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國會大廈(Reichstag)。
觀看國會大廈古典建築風格、圓拱頂的外觀,宏偉中散發著典雅韻味,再細看會發覺,建築體除了有傳統的古典風、石磚建築,還有現代科技的鋼架結構,結合傳統與現代,不得不讚嘆建築師的巧思。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透明圓頂,不僅讓室內採光明亮,也很具新世代觀感。
結合購物、休閑、商務的波茨坦廣場,是柏林新興發展區,也是最具新活力的新潮地區。來到這裡,眾多新建築、大樓林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頂端外型很像日本富士山的新力中心(Sony Center),以及戴姆勒大樓(Daimler),2座大樓像是互相較勁爭高,看了頗覺莞爾。廣場展示有數個柏林圍牆遺蹟,歷史遺蹟襯上現代建築的背景,更感新舊融合風。
建於18世紀的布蘭登堡門,希臘式建築風格及精美彫刻,是往昔至今的歷史見證,也是柏林的代表地標,更是德國分裂、統一的象徵。建於17世紀的夏洛騰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也是柏林的傳統建築代表,整體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華麗又精美,皇室寢宮、擺設、裝飾、收藏品等,皆展現尊榮皇室風範,而宮廷花園(Schlossgarten)中的噴泉、林木、花草等造景,美麗又浪漫。
其餘如高368公尺且往昔為東柏林地標的電視塔、文藝復興建築風的柏林大教堂及紅色市政廳、眾多博物館建築等,也是柏林的特色建築,值得細細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