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活著,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的未來,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的心理。他們用未來嚇唬孩子,其實是發泄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父母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沈重的心理壓力。
拿未來嚇唬孩子,似乎是中國家長們通用的教育手段。我常常聽到中國父母們這樣對孩子說:"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站在大日頭下賣冰糕去吧!"
"早上總是不能按時醒來,看你將來住了學校怎麼辦?"
"瞧你邋裡邋遢的樣子,將來找工作面試,老闆們會看得上你?"
父母們的本意或許是想通過未來可能出現的糟糕境遇對孩子提出警示,使他們現在就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種妄加推測,不僅毫無積極意義,還很容易激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位省重點中學的女生,平時在班內學習成績都居中游。但她們所在的學校高考升學率卻是百分之百,只要參加高考,她們都至少會被普通高校錄取的。然而,在高考的那天,她們卻相互約定,誰也不進考場,為的就是報復父母。為此,她們還預謀了許久,一切學習和生活都按部就班,不露任何蛛絲馬跡。高考那天,幾乎所有家長都在考場外陪著孩子,這三個女生卻堅決不讓父母去陪。三家父母事後說:"要早知道這樣,我們就是押也要把她們押去考場......"但是聽聽他們的孩子是怎樣說:"我們從小就被逼著學習、學習、學習,他們在乎的只是我們的分數、好大學和未來前程,根本不管我們的感覺。他們只是拿我們做投資,如果按照他們的願望考上大學,豈不是叫他們得了逞......"
十多年的教育,父母們在乎的好大學、錦繡前程不僅沒能讓三個重點中學的女生明白,參不參加高考是檢驗自己敢不敢面對挑戰,是自己的事,卻被她們當成了反對父母的手段。從孩子的偏執難道透視不出父母的偏執麼?事實上,這種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未來的偏執心理,存在於每一位傳統的中國父母的內心中。尤其是年輕時有過夢想而未能如願的父母,他們總想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心願。聽聽這三家父母怎樣說:十多年的心血,我們為她付出了多少不眠之夜?夜裡陪讀,早晨怕遲到,我們的日日夜夜其實都是為了她,說實在的就是為孩子活著。眼看高考一結束,孩子上了大學,我們就能鬆一口氣了。誰會想到她們竟做出這麼極端不理智、自毀前程、讓我們傷心的事來。為孩子活著,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的未來,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的心理。他們用未來嚇唬孩子,其實是發泄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父母很容易給高三學生造成沈重的心理壓力。
10 月,上海大力神青少年調研中心向參加當年秋季高考的考生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其中高分考生40名,非高分考生45人。高分考生是指秋季上海卷理科前400 名,文科前200名中的部分學生。調研結果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因心理壓力表現出思維障礙--其實上面所述三位女生拒絕高考,也是一種思維障礙的標誌。可惜我們的家長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孩子課業負擔沈重、身體和腦力的高消耗,而對其思考問題表現出來的思維障礙卻有所忽略。其實,當思考出現"牛角尖"式,或是腦中一片空白時,就是向考生發出警告,心理壓力已經產生,應小心超負荷逆轉。學生本來就擔心考糟以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未來的前途,如果這時父母再使用"未來"嚇唬孩子,那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樣思維障礙就很容易轉化成心理疾病。
相比之下,美國的父母們要放鬆得多。他們的理念是把孩子看成是天生就有權具有各種情感和願望的人,他們認為孩子希望自由的願望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情感和狂想、思想和願望以及夢想和慾望,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並有權通過適當的具體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他們的孩子拒絕上考場,他們會瞭解孩子做出這決定時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致命打擊。美國的父母不把自己的命運和孩子的前途捆綁在一起。他們認為:青少年將來要走的路很長,父母是不可能事先替他們安排的。遇到什麼麻煩,有什麼問題,要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他們認為:考試失利、失戀、跟朋友絕交、被同伴冷落、受老師苛責等,都是青少年隨時可遇的打擊,父母絕不可能先行替子女消除這些打擊,也沒必要指出他必然會遇到這些打擊。"父母沉默的愛心,就是對他們有力的援助。"他們愛說的口頭禪是:"孩子,行動就有希望。未來是光明的。爸媽相信你。"我們的美國朋友喬治,女兒大學畢業後在銀行工作,他為女兒感到自豪;兒子大學畢業後到一家清潔公司打工洗地毯,他同樣為兒子自豪。他認為他們能夠自食其力、有獨立意識、有責任感就是好樣兒的。美國的孩子們也是這種觀念,他們認為:父母愛他們、尊重他們,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父母關心他們的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忍耐和等待,是對他們的信任。
一個走過彎路又成熟了的大女孩在信中對母親這樣說:"在我的記憶裡,您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做,可是每當我有事時,您都出現在我身邊。您就像一個港灣,只是靜靜地等在那裡讓遠方的遊子來停靠。"還有一位美國母親是這樣,當孩子預測自己運氣不好,前景不妙時,她只是耐心地傾聽,並表示理解:兒子:我的運氣糟透了。母親:你真有這感覺?兒子:嗯。母親:那麼你在參加遊戲時,心裏總會想:"我不會贏。"兒子:是,我就害怕輸。母親:上課的時候,你如果知道答案,你就會想:"今天老師一定不叫我。"兒子:是的。母親:可是,如果你準備得不充分,你又會想:" 老師今天准叫我。"兒子:正是這樣。母親:這很有趣,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情形。以後要是遇到關於運氣的事情,你就說給媽媽聽聽......這種對話,雖然一時不會改變孩子對運氣的看法,但可以給孩子確立這樣一種信念。媽媽理解他,他永遠可以與母親溝通。至少在這一點上他很幸運。當孩子自己用"運氣不好"來嚇唬自己時,這位母親如果說:"千萬別有這想法,這是種失敗情緒。如果這樣真會引來壞運氣。"那就更會嚇壞孩子。這位母親理智地採用了尊重他感覺的做法。她相信自己一定會在某時某地抓住一個契機,使孩子的感覺好起來。在某些時候,接受和理解就是最大的精神援助。孩子們本來對未來就缺乏堅定信念,大人們再用未來嚇唬他,只會加重他的精神負擔。孩子們情緒和行為的扭轉亦需要父母耐心地"催熟",不要忘記中國人的諺語: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