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有"創意"的手法是:大學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經被簽訂了就業協議,於是,"被就業",變成了一網路新詞,新鮮熱辣著。
據報導,近日,有應屆大學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就業了,就業協議書上赫然是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和該公司的公章。他"太興奮了",發帖慶祝自己"被就業"。還有多所高校的畢業生在網上發帖,交流"被就業"的經歷和感受。除了"被瞞著就業",部分高校的畢業生甚至"被要求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議書上證明自己就業。
高校要漂亮的就業率、教育部門也要漂亮的就業率。畢業生就算找不到工作,弄個有公章的就業協議交上來,這一造假辦法如今不新鮮了,一個不到百人的小店弄出一百張就業協議的故事也有點老套了;靠扣畢業證的手法逼學生拿到就業協議書的手法,也已經成為舊聞。眼下最有"創意"的手法是:大學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經被簽訂了就業協議,於是,"被就業",變成了一網路新詞,新鮮熱辣著。
"被就業"的網語靈感來自於"被自殺",後者表達了網民對一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質疑,"被就業"這一"仿製詞"的意思大抵上可以理解為:網民對一些製造出來的就業數字的質疑。"再就業"情形的出現,證明了在就業率造假比賽的道路上,沒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
對就業率造假和注水問題,近年來批評之聲從未消弭,但此風硬是越刮越盛,技巧層出不窮,人有多大膽,就業率就有多高產。反正畢業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高校並不用負責,教育部門也不用負責,畢業生能否真正找到工作可是一個社會問題,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嘛。
有了體面的就業率,高校的專業設置、財政經費等才能有保障,來年才能"忽悠"更多不諳世事的學生;有了體面的就業率,主管部門也可以自豪地宣示政績。至於就業率注水而產生的對專業設置、對入學誤導等惡劣影響(如果還有人願真心相信這個就業率的話),有關部門完全是知道的,但在現實利益的算計法則之下,也恐是無暇顧及了。
就業率作為一種統計數字,被注水成"虛假繁榮",蛻變為一種牟利工具,"被就業"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註腳,這種怪象實質上已經涉嫌以虛假信息欺詐、誤導學生及家長,也違反統計法的精神,它還要忽悠到幾時?難道沒有人應該真正對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