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顆隕落的星】饒國華上將(三十二)

作者:仰岳 發表:2009-07-09 21: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37年11月,川軍第145師師長饒國華受命固守安徽廣德以拱衛南京,面對絕對優勢的日軍,他毫不懼怕仍親率435旅孤軍奮戰據守廣德前五里陣地,但孤軍奮戰,幾被全殲,廣德失守。遂揮淚寫下絕命書,稱"驅敵出境,復我國魂!今自決於城,雖死無恨。"然後開槍自戕,慷慨成仁。

     
饒國華(1894年12月7日-1937年12月1日),字弼臣,出生於四川資陽一戶農民家庭,自幼在村中讀私塾,由於他天資聰穎,在求學期間成績名列前矛,所以十三歲時被他被母親送到縣城向前清舉人伍鈞求學。在這對期間他博覽群書,並且對中國古代先賢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等的高風亮節極為崇敬,在另一方面表現出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1936年饒國華以軍人身份上書駁斥新學學者倡言廢除祭祀孔子之議),另外他一生無論走到哪裡,行軍的背包總少不了硯臺、筆墨和古書,並且派人修繕當地的孔廟。

清心寡慾、儒將典範

十七歲時正值滿清末期,此時革命浪潮已起,辛亥革命爆發後,饒國華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洪流,參加了新軍,當了一名伙房兵,但是他仍不斷的進修,而後至川軍二師「軍官傳習所」就讀,他均以名列榜首畢業,以下士任職不久後升為班長、排長。

在排長任內他仍好學不倦,並且特地請一位士兵每日跟在他身邊,如見他稍有倦怠便立即向他大呼:「國華,國華,國家顛危至此,汝不淬礪精神,由懵懵乃爾乎?」他在軍旅十餘年的期間由排、連、營、團、旅長直到升為師長但是始終日日勤學,不敢稍有懈怠,他說:「英雄彪炳之事功,基於聖賢誠實之學問,我雖不敏,也有那個志向。」

饒國華以儒家思想處事,並篤信佛學,其為人正派樸實,從軍多年來一直清心寡慾,然而為人卻極為慷慨,對於地方慈善公益更是予取予求。曾給資陽災民發放賑濟款近千元、捐圖書館書籍費陸百元,為保桑梓,捐購槍枝彈藥二千餘元給資陽縣賑濟會,其為富者望塵莫及。然而他家中除了書劍筆墨外,別無長物,其個人之資產只有幾間老房屋,幾十畝田地,以一將級軍階上不如一般之中產階級。

他結婚後數年,妻子藍紫仙見自己長久未生男孩,勸他納妾,他念夫妻情深,堅不允從。還時常告誡告誡士兵說:敗壞道德沒有比好色更甚的了。1929年12月20日,他應內兄之請赴宴,席間居然有妓女陪坐,於是他十分懊悔,以後更加嚴於律己,再不輕易出席宴會。

他平時更是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且治軍嚴謹,賞罰分明,並且戰戰身先士卒,頗得士兵的愛戴,逐次以戰功升任營長、團長,他堅持不抽大煙,居則陋室,食則粗糲,不著大衣,與士卒同甘苦,倡言「軍與民要打成一片,國與家萬不可分離。」又言:「當兵應以保衛國土,愛護人民生命財產為己任;做人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準繩。」

在他駐守銅梁期間,有一次大雨不斷,當地農民所種植的稻米即將收割,於是他命令士兵義務收割稻穀,使得當地農民免於糧荒而被鄉民稱為饒菩薩,他種種的做為為在當時軍紀不佳的川軍成了一股新氣象。

然而在蔡鄂發起護國戰爭之後四川便陷入了軍閥混戰之勢,再抗戰爆發之前共發生四百七十多次的軍閥混戰,饒國華也捲入其中,連年的軍閥混戰帶給了他極大的痛苦,甚至到河南嵩山皈依佛門,落髮為僧,從此不問世事。

加入川軍 誓師抗日

1923年,川軍第三軍第四師師長藍世鉦見其深具將材,便有心延攬,饒國華難據其盛情便還俗到該師任上校參謀,翌年調任團長,3年後饒國華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第七師副師長的身份,參加了北伐戰爭,此後數年間,因其英勇作戰履立戰功,成為聞名一時的川軍名將。

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國難將至,此時他立即上書請纓,要求出川抗日,如同為川軍的抗日英雄王銘章將軍一般:在各界民眾舉行的隆重歡送大會上,他豪壯地表示:「此次奉命出川抗戰,誓竭股之力,繼之以堅貞,用盡軍人天職決心率所部效命疆場,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

隨後他返回家中將家事打點,並遍掃祖墓,臨走前告訴夫人:「我這次為國而戰,義無反顧。自古忠孝難兩全,老母年高,望盡心奉養。」當時他們已有五個孩子,懷有身孕的夫人忍淚止哭,點頭答應。饒國華返隊後,加緊訓練士兵,每有集會,必慷慨陳詞:「不驅逐倭寇出境,誓不還鄉! 」此時的他或許已經預言到了:此行一去再無歸途!!

一九三七年川軍前後組織了12個軍,共30萬人,分批出川投入抗戰。「踏著破爛的草鞋,身著破舊的軍裝,肩背土製步槍,胸挂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彈」饒國華就帶著這樣的一批軍隊身穿單衣花了50多天步行二千里投入抗日戰場中,當時川軍的處境及為艱辛,因為川軍在當時而言是一支沒有人要的部隊,不但裝備極差,風評更是不佳,當年人人戲稱:「川軍兩支槍,一支步槍一支煙槍」,許多將領都曾拒絕給予川軍整補,饒國華知道他必須帶領著川軍洗刷此一污名,當時已經是十月,然而他們只有單薄的夏衣禦寒,但是面對寒冷、飢餓,沒有人抱怨,沒有人喊苦。

守衛南京 壯烈成仁

11月中饒國華已行軍至江蘇,此時淞滬戰場已淪陷,蘇州、常州相繼失守,日軍大將松井石根率8個師兵分四路進攻南京,並在海空軍掩護下,採取戰略包圍,直趨安徽蕪湖,威脅南京。當時廣德是蘇、浙、皖邊的軍事要地,是安徽的東大門,關係首都南京之安危,所以上級只派以能征善戰的川軍將領饒國華鎮守廣德一地以護衛南京。

面對絕對優勢的日軍饒國華深知此任務將有去無回,但是他仍親自巡視前線,親手與士兵一起購筑工事,並且鼓勵官兵奮勇殺敵以不負家鄉父老重望。

11月22日,日軍牛島師團由飛機大炮掩護,由太湖分乘百餘艘汽輪,橡皮艇直下宜興、長興,直撲廣德而來。饒國華指揮第433旅佟毅部在廣德前方約60里的泗安佔領陣地,與日軍展開戰鬥。日軍出動機械化部隊,仗恃火力優勢,動用飛機27架輪番轟炸。我方在工事盡毀、城垣崩壞,但饒國華在三面受圍的情況下,與將士一起奮殺頑敵,浴血苦戰連續三天三夜苦戰,最後寡不敵眾,泗安失守。

與此同時,日軍主力沿吳嘉公路直奔廣德,饒國華得知後率領第433旅奔赴廣德前方約五里的界牌,阻擊日軍,而饒國華師長身先士卒,親率特務連,衝入敵陣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雖不幸腹部中彈,仍是喊殺不止。最後饒國華深知情勢嚴重,當夜通電全師再度鼓舞士氣:「國家養兵是為了保國衛民,人誰不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今天是我們報國之時,當不惜一切努力報國,令我川軍為謀人民利益而獻身......勝則生,敗則死,絕不在敵人面前屈膝示弱,給中國人丟臉,要成仁不怕拋頭,取義不惜捨身,恪盡職守,以身殉國。」

打到最後饒國華僅剩有一營官兵,被重重圍困於十字鋪據點,此時日軍不進逼,一再勸降,但饒國華威武不屈,鎮定自若,飽讀詩書的他此時或許正想著當初文天祥從容就義曰:「孔曰成仁;孟雲取義...」回想著當初率領著子弟兵出川抗日,當初這一支沒人看的起的川軍部隊,今日可謂洗刷污名了,他對部下疾呼:「現在正是軍人報國的時候,我們要為國爭光,流盡最後一滴血!」後揮淚寫下絕命書送與他的恩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稱:「驅敵出境,復我國魂!今自決於城,雖死無恨。」最後盤腿坐在一塊臥毯上,泰然自若的自戕殉國,而他的川軍部隊也一同奮力抗擊日軍最後全數陣亡。

由於饒國華一四五師的阻擊掩護,為反擊日寇贏得寶貴時間,使我浙西安吉守軍,得以從容北進,收回泗水,保全廣德,令當時的長興線全局得以挽回頹勢。

後紀:

饒國華將軍壯烈犧牲的消息傳開,舉國悲痛,全國抗日軍民決心以饒國華將軍為榜樣,打擊日本侵略者,誓死捍衛國土,同為川軍將領的王銘章於徐州會戰的滕城保衛戰中率領川軍全城殉國血下了抗日戰史最悲壯的一頁。饒將軍的遺體運送回川,途經各地時,各界人民都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國民政府在武漢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贈壯烈殉國的饒國華烈士為陸軍上將。

之後四川資楊縣的鄉人為饒國華的墓做了讚曰: 「自五四以來,中華之衰弱,世人歸罪於儒學者紛紛,至今猶然。甚者視儒學為國人懦怯之根,而無視孟子浩然養氣之教,歷代仁人志士如文公天祥之儕,至於諸諸抗日英烈,皆出於儒學陶冶之實。崇奉儒道,服膺理學,於民國之時已逆潮流,今世視之,則迂腐冥頑不堪矣。然觀弼臣將軍行跡,愛兵保民,坦蕩奉公,急公好義,其清廉磊落非徒當時鮮有,亦今世所罕見。及至國家有難,請纓赴敵,身先士卒,勇烈果決,臨難不苟,殺身全節,英名垂於後世,光華被乎神州。然則,悍然非儒及隨聲附和者,可以少息其嘵嘵而有以深思矣。」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國各地發起了批孔運動,崇尚儒學武德的抗日川軍將領饒國華的墓也不能倖免,他的兒女中有三人死於這場浩劫中,川軍的抗戰史也慢慢的被人們淡忘。



来源:看中國首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