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間7月7日零時零分,"限塑時代"正式來臨。從今天起,除了獲得政府豁免的商戶,逢是買東西要用塑料袋,都得每個交上至少港幣5角的塑料袋征費。
想用塑料袋?5毛一個!
這道新法例的適用範圍包括超級市場、百貨公司、便利店、個人保健與美容用品零售店等大型或連鎖店戶。他們都必須向政府登記,並代收塑料袋征費。
減少使用塑料袋無疑是世界潮流,香港也不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徵"膠袋稅"的地方,不過這裡的遊戲規則卻引來了不少批評。
先看看一些背景數據:香港環保署指出,2008年,香港各堆填區每天平均接收超過1.35萬公噸固體廢物,即每年16.2萬公噸,其中全年被棄置的塑料袋估計高達80億個,即每人每天平均棄置塑料袋3個或以上。
而在實施塑料袋徵稅的第一個早上,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就說,據他們進行的實地視察,大約60%市民帶備了購物袋、30%循環再用舊的塑料袋,只有10%消費者需要索要新的塑料袋,並繳納稅款。
既然塑料袋使用情況如此嚴重,既然第一個早晨的運作情況看來尚算立竿見影,那又何來批評?
原來,一切盡在細節中。
分類與奇招
這裡想起去年到臺灣旅遊。臺灣實施塑料袋征費多年。到便利店無論買汽水還是熱騰騰的關東煮、豬血糕,要塑料袋的,每個一律1元新台幣。
到菜市場買東西,塑料袋仍然不用付"膠袋稅"
香港這次實施的新法例卻不盡相同。就說回便利店這個例子,如果買的是一般商品,塑料袋盛惠5毛,不過要是在熟食攤買魚蛋、燒賣,卻能看見政府提供的豁免標籤,也就是說,不用付錢就可以要個袋子。
另一方面,沒有手挽孔的塑料袋、預先包裝貨品的塑料袋不用徵稅;不出售指定種類貨品的商店也無需登記徵稅。
各大報章馬上爭相發掘可能出現灰色地帶的情景,也推敲習慣方便的香港市民將如何反應。
例如是:超級市場涉嫌加大出售預先用有手挽塑料袋包裝的貨品、便利店把包裝報紙雜誌的塑料袋換成沒有手挽的、要代收徵稅的百貨公司改發紙袋、迪斯尼樂園精品店停售藥水膠布後變成無需徵稅商戶......
有報紙更加是開宗明義,教導市民如何"避稅",例如先到豁免徵稅的一般菜市場買東西並索要塑料袋,再到需要徵稅的商店購物云云。
特區政府當前的民意並不理想,經常被批評施政失誤,結果本來是德政的開徵"膠袋稅"也逃不過輿論和政團的抨擊。環境局局長丘騰華最近幾天不斷"下區"視察新政的預備和實施情況,也不斷遇上了示威。
改變習慣
說到底,多用還是少用塑料袋,以徵稅來推高成本,無疑是市場經濟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但最終還得看大家能否改變習慣。
塑料袋是全球許多堆填區的大敵
其實早在官方實施塑料袋征費之前,在本地環保團體的倡議下,一些超級市場和便利店早就推行了"無膠袋日",每逢在"無膠袋日"當天索要塑料袋,一律每個交付2角給慈善機構的捐款。習慣少用塑料袋、自備購物袋的香港人早就越來越多。BYOB(bring your own bag)這句口號更加不知道喊了多少年。
但也許就是香港人崇尚方便的文化,這種自備購物袋的現象仍不是大多數;小商店本身從成本考慮出發也希望少發塑料袋,卻因為怕得失顧客而不敢不發。
大約是1980年代以前,超級市場剛剛崛起,便利店尚未普及,香港的家庭主婦到市場買菜,許多仍是菜籃子不離手,店戶仍是以報紙、咸水草把豆腐、青菜一把紮起。
的確,今天要恢復這種簡樸但也許不太衛生的做法是有點天方夜譚,但是30年前的香港人沒有塑料袋,報紙照賣不誤,做飯也不見得頭疼。
菜籃子也許是太過落後,也不方便攜帶,但是當香港人習慣在背包裡都放上一個購物袋,不用再依賴塑料袋,那再複雜的征費法律又與君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