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心園/藍語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雲何吁矣!
註釋:1.採採卷耳:採採,茂盛,眾多貌。卷(juǎn)耳,又名蒼耳、枲耳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枲耳》﹝釋名﹞引蘇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音洗)耳。"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狀莖細長,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綠色並常帶淡紫紅色。花白色,種子腎形略扁,褐色。俗呼其子為蒼耳子,有散風,止痛,祛濕,殺蟲之藥效。
孔穎達《毛詩正義》援引西晉.陸機《疏》云:"(卷耳)葉青白色,似胡荽(香菜),白花,細莖,蔓生。可煮為茹(菜),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蒼耳子),如婦人耳中璫(耳墜),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卷耳的嫩葉可做菜吃。
2.頃(音傾)筐:亦稱"傾筐",俗稱畚箕,用竹皮或草編織而成;請注意,古代的名家在註釋中都一再強調,"傾筐"乃"易盈之器",也就是很容易被裝滿的器皿。請參見本文插圖。
3.嗟我懷人:嗟、嗟嘆;一說是語助詞,亦通。懷人,思念的人。
4.寘彼周行:寘,音義通"置"。彼,那。周行(音航),周官的行列。《毛傳》:"行,列也。思君子,官賢人,置周之列位。"與《詩經》並列為五經之一的《春秋左傳》有詳盡的解釋:"《詩》云:‘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詩經》說,"我盼望那些賢人啊,都能被安排在朝廷中恰當的職位上",這就是能夠安排合適的官職人選。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採、衛的各級大夫,各就其位。這就是所說的‘周行'了。
後世也將"周行"用來借指朝官。《詩經》中有三處用到"周行"這個詞,三處的意思都不一樣。
5.陟彼崔嵬,我馬虺隤:陟(音置),升、登。崔嵬(音催為),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這個詞古詩文中常見,後面將著重介紹這個詞的其它含義。我,《鄭箋》:"我,我使臣也。"此處泛指朝廷派到各地辦事的官員,借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虺隤(音灰頹),這是固定片語,指因疲憊而得病。虺,本義是指蜥蜴。隤,本義是指崩頹、下墜。這兩句的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土石山,我(使臣)的馬因疲憊而得病。
6.我姑酌彼金罍(音雷):我,《鄭箋》:"我,我君也。"此處指國君,借用第一人稱來表達。姑,且,將要。酌,斟酒。金罍,朱熹《詩經集傳》:"罍,酒器。刻為雲雷之像,以黃金飾之。"在周朝,天子所用的罍以玉飾,諸侯、卿、大夫的罍以黃金為飾;一般的罍都是青銅製。請參考文章後的附圖。這一句的意思見《鄭箋》註解:"臣(臣下)出使功成而反(返),君且當設饗燕之禮與之飲酒,以勞之。"
所以,此句的大意是說:國君將要斟上金罍裝的酒犒賞使臣。也就是說,使臣在外奔波勞碌,等他回來,我(國君)要以饗燕之禮好好的犒賞他。
7. 維以不永懷:維,用於句首的語助詞。以,藉此、因此。永懷,長久思念,長久憂思。後一句的"永傷"亦同。《鄭箋》:我(后妃)則以是(因此)不復長憂思也。
8.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高岡,高高的山脊;《鄭箋》:"山脊曰岡。"山的高處像獸類脊骨似的隆起稱"高岡"。玄黃,這個詞在古詩文中有很多含義,在本詩中指馬病的樣子;與上一句的"虺隤"屬同義詞。
9.兕觥:古代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後亦泛指酒器。見附圖。
10.陟彼砠矣,我馬瘏矣:砠(音居),上面有石的土山,本詩借指荒山。瘏(音途):疲勞而致病。此句的大意是:登上那座荒山,我(使臣)的馬跑得疲勞而生病。
11.我僕痡矣,雲何吁矣:痡(音鋪),累病了;《說文》:"痡,病也。"雲何,怎麼辦。吁(音需),嘆息。這一句的大意是:我(使臣)的僕人也累病了,嘆息啊,我(使臣)該如何是好?
賞析: 《毛詩.序》:<卷耳>,后妃之志(心願)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舉薦賢才)之志,而無險詖(邪僻)私謁(用私情干謁請託)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憂慮辛勞)也。
朱熹《詩經集傳》:"(<卷耳>)此亦后妃所自作,可以見其貞靜專一之至矣。豈當文王朝會征伐之時,羑裡拘幽之日而作歟?然不可考矣。"
這首詩的作者是什麼身份的人寫的?筆者認為,這首詩您可以認為她是周公寫的,也可能是西周時期朝中的太師寫的,他們完全有可能用后妃的口氣來寫詩,而且此詩還幾次變換角色。朱熹的判斷也有可能。
如果把《詩經》比喻成一個藏寶庫,那麼《毛詩.大序》就是開啟這座藏寶庫的鑰匙,而孔穎達及朱熹等的註疏是找到這把鑰匙及這座寶庫的地圖。進了寶庫之後,裡面有305件寶物,怎麼認識和賞析這些寶物呢?那就是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和禮儀來衡量,您也許會讀出《詩經》中更深更美的內涵。
為了便於讀者領悟此詩及後續要賞析的詩篇的內涵,筆者先花一點篇輻簡單介紹古代的君王、后妃及朝中的官員等平時都要做些什麼。
以下引號內譯自《國語.卷五.魯語下》:"因此天子在每年春分時穿起五採的禮服朝拜日神,和三公九卿一起熟習和認識五穀的生長情況;中午要考查朝政的得失和百官政事的勤怠,大夫官和各地方長官輔佐天子按次序全面的處理百姓的事務;每年秋分時天子穿起三採的禮服祭祀月神,和太史、司載恭敬的觀察上天顯示的徵兆;日落以後監督內宮女官的工作,讓她們把禘祭和郊祭的祭品整潔的準備好,這以後才能安寢。
諸侯在早上要辦理天子交給的任務和命令,白天考察自己封國的事務,晚上檢查法令的執行情況,夜間還要監督百官,使他們不敢怠慢,這以後才能安寢。卿、大夫在早上要研究自己的本職工作,白天講習一般例行公事,晚上檢查自己經辦的事務,夜間處理家內雜事,這以後才能安寢。士人在早上要接受朝廷交辦的任務,白天講習政事,晚上複習,夜間檢查自己一天的言行有沒有過失,這以後才能安寢。自一般百姓以下,天亮就勞動,天黑了才能休息,沒有一天可以懈怠。
王后要親自編織王冠兩旁懸掛玉瑱的黑色絲繩,公侯的夫人除此之外還要再加上編織系王冠的帶子,卿的妻子要親自編織束身用的黑色腰帶,大夫的妻子要親自做祭祀用的禮服,列士的妻子除此之外還要給丈夫做朝服,自庶士以下的妻子都要給丈夫做衣服穿。王妃以下,春祭時要分配農桑的事務,冬祭時要獻上收穫的果實。男女都各盡其力,有了差錯就要治罪,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另外,古代的帝王在孟春之月,要率三公九卿等親耕於籍田。后妃要帶九嬪等到桑田勞作,"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皇帝耕種的穀物為祭祀之用)、祭服(后妃用桑田的收成織制祭祀穿的服裝),為天下先。"(《(漢)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
如果細講,還有很多。筆者看了很多古書的記載,有時候就想,對於中國古代的那些聖明的皇帝(聖王)來說,既要為天子,對上天負責;又要為萬民之父母,想方設法讓子民都過上太平安樂的生活;聖王做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唐太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論君道》)
周朝時期,還有一些官員奉命到各地探訪及處理民情,然後回來向朝廷匯報。如《詩經.小雅.皇皇者華》記載:"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載馳載驅,周爰咨諏。"又曰:"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這兩段話的大意是:"我的馬是黑尾黑鬣的白馬,六條馬韁繩柔美潤澤;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處普遍的詢問朝廷的政教得失。"又說:"我的馬是青黑色毛片的,六條馬韁繩像絲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城市鄉村普遍的替百姓分憂謀劃。"用現代的話說,這些官員都是朝廷派到各地查訪民生民情的"信訪官員";跟現代那個坐在那裡等老百姓上訪,還要迫害訪民的暴政有天壤之別。
前面說了,出了差錯要治罪,那有功的當然也要犒賞。因此,至少是從周朝開始到清朝,都沿襲一套完整而隆重的饗燕(享宴)之禮,周朝時,還具體分為饗禮和燕禮。《春秋左傳.成公十二年》曰:"享以訓共(恭)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舊唐書.禮儀一》曰:"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是知禮者,品彙之璿衡,人倫之繩墨,失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可須臾離也。"具體的禮儀細節,《禮記》、《儀禮》及歷代史書中均有記載。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來採卷耳的這名女子,有可能是周文王即位初期的后妃,因為文王那時的封國還很小,文王又是一位勵精圖治、躬儉節用的好君主,后妃來採一些卷耳的嫩葉當菜吃,這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堯舜或大禹時代的后妃,那就更有可能了,據《墨子.尚同中第十二》記載:"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採椽不斫(謂崇尚儉樸,不事修飾),糲粢之食,藜藿之羹(謂粗劣的飯菜),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即使是守門小吏的衣食),不虧於此矣(都不比這個差)。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耕田用的農具)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即使是臣僕的勞累也沒有比大禹更苦的)。"另外,這名女子也可能是西周時期某諸侯國的王妃或朝廷中某官員的妻子。筆者就按這位女子是后妃(王后或王妃)來講解這首詩。
這幾句的大意是:滿山遍野的卷耳,只採了一點點嫩葉在傾筐。我盼望那些賢人啊,都能被安排在朝廷中恰當的職位上。
卷耳這種植物,它開花以後,嫩葉基本上就不長了;所以,后妃來採卷耳時,發現滿山遍野的卷耳,卻只採到一點點嫩葉,連傾筐這種易盈之器都沒裝滿。這就使她想到了國家的事情:古之聖王,乃億兆(天下老百姓)之主,可是,能輔佐聖王治理天下的賢臣,畢竟還是少數啊。本詩還是用"比"來起"興","滿山遍野的卷耳(採採卷耳)"象徵著天下的老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著"賢人或賢臣",這說明瞭后妃心憂國事,"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毛詩.序》)。這是很自然的一種聯想,這種寫作手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因此,她說:"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這裡的"懷人",不涉及情愛的成分,而是后妃盼望那些賢人,都能在朝廷中恰當的職位上為官。或者說,都能置身於周朝官員的行列。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首詩的起句也在提醒國君:您要任用賢人在朝為官,並把他們安排在適當的職位上。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孔穎達《毛詩正義》曰:后妃言升彼崔嵬山巔之上者,我(國)使臣也。我使臣以兵役之事行出(不一定都是兵役之事,還有其它的事情,這裡只是舉例,因兵役之事最凶險),離其列位(指離開京城或諸侯國都),在於山險,身已勤苦矣,其馬又虺隤而病,我之君子(國君)當宜知其然(知道這個情況)。若其還也,我君子且酌彼金罍之酒,饗燕以勞之,我則維以此之故,不復長憂思矣。我(后妃)所以憂思,恐君子不知之耳。君子知之,故不復憂也。
孔穎達的疏,說得非常清楚了。另外,這四句變了三個角色,前兩句是講使臣遇到困難。第三句講國君要犒賞有功之臣,第四句講后妃因此而不復長憂思。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周朝時期的天子及歷代的皇帝,一般不會專門宴請犒賞每一位出外辦事而回歸朝廷的使臣。如果是這樣,皇帝也忙不過來。一般都是集中在每一年的幾個大節日的時候,大宴群臣。具體可參見《禮記》、《儀禮》記載。又如《宋史.嘉禮四》:"宴饗之設,所以訓恭儉、示惠慈也。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皇帝的生日,亦稱萬壽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札(瘟疫)則罷。"
這樣寫的用意在於,第一,告訴朝廷中的官員,替國家辦事,要不畏艱險,不辭辛勞。第二,提醒國君要體恤臣下的辛勞,不要忘記賞賜有功之臣。由於金罍是諸侯、卿、大夫才能使用的酒器,因此,這裡也比喻說應論功行賞,對立大功的臣子可以封地或封大官給他等等。第三,讓正在學習的國子或天下的讀書人明白一個道理,樹立正確的觀念:你們讀聖賢書,是為了將來能在朝為官。可是你們一定要明白,也要有這種思想準備,為官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什麼困難都有可能會遇到(詩中說遇到山險及馬病了走不動,也只是舉個例子而已);另外,無功不受祿,皇帝的賞賜也只會給有功的臣子。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這幾句的大意是:為了國事,經過(或登上)險峻的山脊,我(使臣)的馬累病了。待使臣回來我(國君)要斟上兕觥裝的酒,犒賞使臣;這樣,我(后妃)才不會長久憂思。
這幾句所要表達的內涵雖然與上面的幾句基本相同。但由於用到"兕觥"這種酒器,詩意上有所引申。孔穎達疏:"詩本畜志發憤,情寄於辭,故有意不盡,重章以申慇勤。"這句話是在解釋重複樂章及相近意思歌詞的用意,其大意是:詩歌本來就是為了立志而抒發胸中振奮的情感,此情感寄託在歌詞中,如果上面的歌詞意思尚未表達完全,用重複樂章(音樂)及歌詞的方法來引申詩人的心意。
周朝時,盛酒的器具還有好幾種,如觚、觶、角、散等,為什麼要選用"兕觥"這個詞呢?孔穎達在這一首詩的疏中有很詳盡的解釋,因為孔穎達的疏是針對唐代的讀書人講解的。如果全部翻譯出來篇幅會太長,而且現代的讀者還是有可能看不太明白。因此筆者結合古籍的記載詳細的解釋一下。
在古代宴請賓客或臣下的時候,有很嚴格的禮儀規定,並且有充當"司正"的官員在旁看著。但古人說話是很客氣的,比如,諸侯國的國君宴請另一個來訪的諸侯國貴賓時,會派使者去請貴賓,會對貴賓的禮官說:"我們國君有不好的酒要請您們喝。"貴賓的禮官會再三推辭,然後貴賓及從人才跟使者來赴宴。(詳見《儀禮.大射儀》)
而天子(或諸侯國君)在宴請賓客或臣子時,在宴會開始時會按禮節規定說:"大家都要喝醉啊!"賓客或卿大夫等要回答:"是的!哪敢不喝醉。"但是,誰要真的喝醉了那就麻煩了,那就要受罰(筆者這裡講的是在國家正式的宴享之禮的隆重場合)。《禮記.樂記第十九》:"是故先王因為(因此制定)酒禮,壹獻(統一宴享)之禮,賓主百拜(因為主賓要多次行禮及答禮),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所以即使這一天都喝酒也不能醉﹝可以杯杯淺嘗轍止﹞);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如果誰在宴會上喝醉了,就是失禮的行為,要被"觥撻"。這是專門針對祭祀或宴享時失禮行為的懲罰。《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觥撻罰之事。"鄭玄註:"觥撻者,失禮之罰也。觥,用酒(盛酒的器具),其爵以兕角為之;撻,扑(擊打)也。"即使是貴賓不一定會被觥撻,也會大失顏面及被人看不起,如果是代表某個諸侯國,那麼影響就很不好。
所以本詩用"兕觥"這個詞,是為了多一個提醒的內涵:在宴享的場合,要注重禮節,不可以喝醉或有其它的失禮行為。或者說,不可因為有功得到了國君的賞賜而驕傲失禮。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雲何吁矣!這一句講的是我(使者)遇到更困難的事情了,不僅身處山險之境地,而且僕馬皆病。我該怎麼辦呀?!和上一首詩<葛覃>一樣,又留了一個問題讓讀者去思考:當一名朝廷中的官員就這麼難,在很困難的時候,您是克服困難繼續前行,完成君王交給的任務或使命?還是半途而廢,打道回府或辭職回家呢?
說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有這樣疑問,如果這首詩是后妃寫的,為什麼她不直接把希望或擔憂的事情跟君王表白,然後協助君王或直接在朝中安排她認為合適的人選呢?如果這首詩是周朝的太師寫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其實,不只是周朝,歷朝歷代都沿襲著這樣的規定,后妃不允許干預朝政。《禮記.昏義第四四》云:"天子立六官(六卿之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對男子的教化),後聽女順(女子柔順之道);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嬪妃等在宮中所應盡的職責)。"這裡把皇帝及皇后的職責分得很清楚。《春秋穀梁傳.僖公九年》:"壹明天子之禁(一致闡明周天子的禁令),曰:‘毋雍泉(不可截流或修筑水壩),毋訖糴(不可囤積居奇),毋易樹子(不可更換嫡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后妃干預朝政,只會使社會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加速一個朝代走向衰敗。有興趣的讀者或學者可以去查一查中國的歷史,看看是不是這樣。現代中國大陸有一些人受"共產黨文化"的影響,認為:"這是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等等。其實這是自欺欺人的一種說法。我們都知道,古人講孝道,孝道裡面,沒有說只孝順父親而不孝順母親的。普通的家庭是這樣,皇家也一樣,皇后是萬民之母,所以要母儀天下。宋朝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說:"皇后敵體至尊(皇后與皇帝的地位相等),母儀四海。"(《論后妃封贈札子》)。所以,這只是古代社會對男女分工的不同而已,不存在誰壓迫誰的問題。古人比現代的人更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妻子;如何敬順上天並依照天地自然的法則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因此,這首詩寫的是后妃在採卷耳時的心態和想法,而不是后妃直接去跟國君提出對政事的意見並插手朝政之事。
綜上所述,這首詩還表現了這樣一個內涵:作為一位后妃,您在做好自己本份的時候(本詩以採卷耳來比喻),您有對國家政事的擔憂,希望國君能"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毛詩.序》)",並因此而"朝夕思念,至於憂勤(《毛詩.序》)"這都沒有錯,但不管您認為自己的想法有多麼正確,都不能直接干預朝政。所以《毛詩.序》才說:"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這句話的大意是:雖然后妃心內有舉薦賢才的願望,卻沒有陰險邪僻及用私情干謁請託的私心及干預朝政的行為。
筆者舉個例子,據《舊唐書.列傳第一》記載唐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的事跡:"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後父晟司空、齊獻公。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長孫皇后說的前兩句話出自《尚書.周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雞在早晨啼叫,這戶人家就會衰落。)"孔傳:"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
說明:上面介紹的是<卷耳>這首詩的內涵,以及中國古代的道德禮儀中在國家政事及家庭事務上男女的不同分工。請各位讀者把它當作古文化的知識來瞭解,筆者無意干涉現代人所從事的職業以及現代人的家庭事務。
詞彙運用: 今天介紹"崔嵬"一詞的用法。
1.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詩經.國風.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東漢.蔡邕《九疑山碑(文)》:"遂葬九疑,解體(此處指道家說的屍解)而升。登此崔嵬,托靈神仙。"
2.高聳貌;高大貌。唐代及唐代以前最常用的一個意思,比喻的範圍也很廣。可形容高山、雲海、古代的高冠、宮殿、亭臺樓閣、高山上的石階等。如東漢.張衡《南都賦》"於其宮室,則有園廬舊宅,隆崇崔嵬。"晉.蔡洪《圍棋賦》"崔嵬雲起,巃鷁浪傳。崟岑山結,沓如霧分。"《楚辭.哀時命》:"冠崔嵬而切雲兮,劍淋離而從橫。"唐.錢昱《留題巾山明慶塔院》:"數級崔嵬萬木中,最堪影勢似難同。"
3.山頂。舜帝《思親操》:"陟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山崔嵬。"毛傳:"崔嵬,山巔也。"
4.浩大,顯赫,盛大。李白《金陵望漢江》:"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此處比喻江水的浩大)飛迅湍。"宋.梅堯臣《答仲雅上人遺草書並詩》:"智永與懷素,其名久崔嵬(名聲顯赫)。"明梁辰魚《浣紗記.得赦》:"氣吞宇宙真豪傑,誰似我崔嵬(盛大)功業。"
5.猶塊壘。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或愁緒。唐.皮日休《追和幽獨君詩次韻》:"恨劇但埋土,聲幽難放哀。墳古春自晚,愁緒空崔嵬。"宋.黃庭堅《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平生四海蘇太史,酒澆不下胸崔嵬。"宋.辛棄疾《水調歌頭.九日游雲洞和韓南澗尚書韻》詞:"淵明謾愛重九,胸次正崔嵬。"這種用法似唐末以後才出現。
結語:朱熹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換一句話說,賦的寫作手法就是敘述和描寫某事。那麼"興"又是什麼呢?"興"是詩人看到一件事情或一種事物而引發的感想或感慨。如果把本詩分成四段,那麼第一段的前兩句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是"比",後兩句的"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是"興";也就是以"比"起"興"。而<卷耳>的後面的三段都是"賦"。
通過賞讀這首詩,我們大致瞭解了古代從皇帝到朝官每天所要做的事情,以及朝廷的后妃及官員所應具備的品德。古代的讀書人應樹立什麼樣的正確觀念等。
下一篇筆者將提前賞析《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這是《詩經》中最神秘、最神奇的詩篇之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看看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或朱熹的《詩經集注》。
青銅罍
兕觥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