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簡史(3):五帝時期

發表:2009-06-20 21: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2 半神文化(五帝時期)

如果說三皇走過神人共處的社會。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實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除了與上古神傳時代的人神共處有關之外,與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著密切關係。黃帝之後有"絕天地通"的傳說,即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啟了以人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黃帝時代

上古時期,華夏百姓主要居住在今天的新疆、崑崙山一帶。傳說是一座連接天界與人間的仙山。(注一)

當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導致洪水襲擊華夏大地時,一些百姓逃到地勢較高的崑崙山一帶生存下來。是所謂的部落聯盟的時代。當時最為強大的部落是神農氏的部落。各部落都尊奉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是為炎帝,並向其朝貢。因為實力強大,炎帝部落向東發展,勢力達今天河北太行山一帶。

黃帝以德服天下

相傳當時另一支強大的部落是有熊氏的族落。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形象就異於常人,有神異之氣(注二),後被推選為部族首領,稱為軒轅帝(後被稱為"黃帝")。黃帝不喜歡戰爭(注三),以德服人,其部族走向了強大,各諸侯相繼都來歸從。發展至今河南一帶。

後來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交戰。黃帝征服了炎帝,但重德行的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與其結成了同盟。

當時在東方(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十分凶暴,無人能征伐。常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救。黃帝親自與蚩尤在涿鹿決戰。

"涿鹿大戰"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據說蚩尤是暴君和亂賊,相當醜惡,根據《龍魚河圖》(注四)記載,蚩尤有著怪力亂神的形象。根據《黃帝玄女戰法》(注五)中的記述:"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又《玄女兵法》中也說:"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最後黃帝令大臣造指南車,又有女神幫助才戰勝了他。

黃帝成為中國史上首位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而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大敗蚩尤,他們不只是歷史人物,又具有神的特徵。這也表明,人神同處的時期持續到了五帝時期仍未斷絕。

黃帝德化天下

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後,北驅逐了葷粥(注六)部族(即匈奴)。逐漸平定了天下。順天意,建都城。(注七)立百官,制定典章,封禪祭天,舉薦賢能,大治天下。萬國一片和平。

他常祭祀鬼神山川,次數史上最多。任用賢臣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之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節制地使用水、火、木材等萬物。

此外,他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造舟車,相傳指南車就是黃帝時代發明的。嫘祖發明養蠶,教人織衣。史官倉頡造了字,傳說倉頡造字後,"天雨粟,鬼夜哭"(注八)。天下粟,是因為倉頡造了文字,值得慶賀。那麼鬼哭,則是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會由此而生,天下從此無太平日子,連鬼都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因此,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

黃帝賢德,萬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史籍上說,黃帝在位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黃帝得道圓滿回歸

關於黃帝,還有著許多關於他求道的傳說。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形容黃帝是個修煉得道之人。相傳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的同時還煉丹求鼎、靜心修煉。西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鬚,結果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了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那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餘,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陝西黃陵縣黃帝衣冠塚的由來。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緣由。所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是另一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三皇到黃帝,我們可以看出,黃帝具有一定的神力,但他不再像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祇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煉人"出現於世,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

也就是說,後世人本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不僅包含著人本部分,也包含著上古神遺留下來的神本部分。人本的部分三家都重視人性中的仁、義、禮、智、信種種善性,強調行善、積德、淑世,而神本的部分,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覺者、儒家的聖人都強調人存在更高級的生命狀態,都有升華為高級生命之道法在其中,所以修煉、修行、修身的概念融貫在以後中國的文化中。

而黃帝、顓頊和帝嚳、帝堯、虞舜等五帝時期,就是一個承接和過渡的階段。黃帝最後的圓滿回歸,表明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就這樣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國人的內心中。

顓頊和帝嚳德治時代

黃帝升天後,由他的孫子高陽即帝位,高陽敬天仰神、順應自然、德化萬物有聖人的品德, 所到之處,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他就是顓頊帝。

顓頊死後,顓頊的侄子(黃帝曾孫)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ku)。相傳帝嚳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三十歲登帝位。身為帝王,遍施恩澤從不考慮自身;順應天意,瞭解百姓所急。行仁德,溫和守信,修養道德,節用愛勿,天下無不歸順。

帝嚳在位七十年,死後,兒子摯即位。沒什麼政績,德行也不如放勛深厚。位九年後,將帝位禪讓給了放勛,就是帝堯。

根據《春秋緯•元命苞》,堯出生時也有異象,稱"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歷像,日月旋璣玉衡",意思是說他有著八種顏色組成的眉毛,這象徵他可以知天文、曉曆法等。

帝堯仁德教民

堯繼位後,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富而不驕。敬天仰神外,帝堯告誡百官一定要各守其職,百官政績昭著,各部落也都能和睦相處。此外,他對老百姓關心備至,一點私心都沒有。(注九)為了知道人民的感受,堯就立了一張鼓,誰有話要說,可以去打這張鼓;又立了一個樹木,供有話想說的人放言大論。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帝堯禪讓虞舜

帝堯(帝嚳子、黃帝玄孫)在位期間,天下各族和睦相處,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沒有什麼不滿或者可以抱怨的。

可是,這時洪水又開始氾濫了。據邵康節的《皇極經世》考證,這大概發生在帝堯在位的第六十一年,為甲辰年,即西元前2297年,距今四千多年前。根據《聖經》所載,這正是上帝因人類的道德敗壞,毀滅人類的那次大洪水。而只有挪亞一家聽從了上帝的告誡而倖存。這次大洪水是全球性的,不僅僅是在西方。這次洪水使已有的西方文明全部毀掉,但中國的文化,比如太極、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很多都保存了下來。

帝堯派鯀去治理水患九年,沒有什麼成效。帝堯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丹朱繼承帝位,認為他德行不夠。問身邊的臣子即位人選,四岳推薦鯀,堯認為他能力不夠;後又推薦了虞舜。

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堯又讓虞舜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加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來,希望他現在就登臨天子位。舜則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不過,在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禪讓"的意思是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後來,舜又將帝位禪讓給了禹。

"禪讓"的制度在中國古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借孔子之口評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注十)。"大同"社會是我國古人追求的理想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說社會選拔賢能的人參與國家統治和管理,提倡誠實信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準則,建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注十一)"的理想社會。

堯將帝位禪讓給舜後,因為年事已高,便讓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對於堯選賢繼位的做法,孔子讚嘆道:"大哉!堯之為君也。"意思是說堯是一個以天下為公的楷模。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不僅是因為帝堯仁德為民,而且他為了天下百姓,沒有將天下傳給自己並不賢德的兒子丹朱,而是禪讓給了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可是,前來朝覲的諸侯國君不到丹朱那裡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回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史稱"舜帝"。(注十二)

舜帝和禹帝時代

仁孝舜帝光大帝堯基業

關於舜帝的家世,《史記•五帝本紀》是如此記載的:虞舜(黃帝第八代後裔),是平民。

舜因為孝順出了名。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岳推薦了虞舜。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觀察他在家的德行,還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舜居住在媯水岸邊,他在家裡做事更加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傲慢地對待舜的親屬,很講究為婦之道。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篤誠忠厚。

因為舜的德行,舜在歷山耕作時,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時,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制做陶器時,那裡就完全沒有次品。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看到這些成就,堯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一張琴,並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

不過,舜的父親瞽叟仍想方設法殺死他。舜都大難不死。回來後,還和以前一樣侍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看到舜如此德行,堯便任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舜也都幹得很好。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好行凶作惡,天下人稱之為"渾沌",意思是野蠻不化。少皞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毀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之為"窮奇",怪異無比的意思。顓頊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人稱"檮杌",意思是凶頑絕倫。縉雲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叫"饕餮(tāo tie)",意思是說他貪得無厭。天下人十分憎恨他,叫他們"四凶"。舜在四門接待四方賓客時,將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流放到了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從此開放四門後,大家都說沒有惡人了。

後來帝堯年紀大了,便讓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視。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八年,堯逝世了。服喪三年完畢,舜將帝位讓給丹朱,可是天下人都來歸服舜。舜只得重新繼承帝位。

舜繼承帝位後,到文祖廟與四岳商計,開放四門,瞭解四方的情況。他讓十二州牧討論帝王應該具備的功德,他們都說要辦有大德的事,應該疏遠巧言諂媚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都會歸服。

由於舜知人善用,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根據三次考核的成績決定升遷或貶黜。他任命的那些官員個個成就功業:

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倕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谷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設置的十二州牧做事和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他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濬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縱橫五千里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甚至達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

在舜的德政和上述賢臣的輔佐下,天下諸事都振興起來了。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製《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飛來隨著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明晰道德之理就是始自虞舜帝。

禹治水彪炳青史

舜知道自己的兒子商均不成材,就事先把帝位禪讓給了禹。十七年後舜逝世。待商均服喪三年完畢,禹也把帝位讓與他,但與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各諸侯都來歸服禹。這樣,禹就登臨了天子之位,國號曰"夏後"。

禹繼位後,效仿堯、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績是治水。禹最後到浙江治水,死於會嵇(今浙江紹興地區)。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神龜載文於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疇",謂之"書",古稱為"洛書"。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稱為"洛圖")。該圖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環居中。後來,周文王據河圖和洛書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黃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與以往的神祇下凡並帶有明顯神的特徵不同,他們雖身有異象,也有一些神跡,但他們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來完成他們的使命。

此外,他們雖為同姓,但卻建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國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朝時代。

關於三皇五帝時期的歷史事實,雖然目前因為史料的原因,我們尚無法知曉更多的細節,但從現有的資料看,當時的人們已有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並具備了相當程度應付自然的能力。許多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注一:《山海經》中的《西次三經》、《大荒西經》、《海內西經》裡都有關於崑崙山的神話。
注二:《春秋緯

·元命苞》說他是"龍顏",有神異之氣,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時聰敏,誠實勤勉,成年後見聞廣博,對事物有著清晰的判斷力。

注三:依《太平御覽》中所載: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
注四:西漢時緯書,作者佚名。
注五:此書已佚,可能成書在南北朝。清嚴可均輯其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三代文》卷十六。

注六:匈奴的別名。
注七:以下相關內容參見《史記.五帝本紀》,西漢 司馬遷,解惠全、 張德萍譯注。
注八:《淮南子

·本經》,西漢劉安等著。

注九:以下相關內容參見《史記

·五帝本紀》,西漢 司馬遷,解惠全、 張德萍 譯注

注十:《禮記.禮運》,儒學經典,收錄孔子學生和其他儒家學者的文章。
注十一:《禮記.禮運》,同上。
注十二:以下相關內容參見《史記.五帝本紀》,西漢 司馬遷,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来源: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