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又發現,晚上11時前後的夜空,光度有明顯分別。港大認為由於大部分室外照明都會在深夜關燈,因此出現愈夜愈暗現象,反映這些照明設施是本港光害的元凶。
該研究進行了18個月,向200多名學生及天文愛好者派發感光儀器,在各區每逢5、10、15、20、25及30日,每晚9時30分及11時30分,各記錄一次光度,每次記錄下來的數據,都是進行多次量度得出的平均數。由於該研究目的是為了監測夜空的光度,參加者會到附近沒有光源直射的地區量度,例如大廈天臺或公園,製作出來的光害地圖只反映夜空的光度,並非招牌或接近地面的光度。
元朗天水圍同「受害」
事實上,港大過去曾進行規模較小的研究,當時只比較港大及郊區的夜空光度,發現兩者只相差30倍。今次的全面研究共蒐集了2000組數據,遍及全港,發現本港「最光」及「最暗」的地點,光度足足相差500倍。最令港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潘振聲表示令人訝異的,是地圖上顯示光害嚴重的地點,除了鬧市,還遍佈新界新市鎮如元朗、屯門及天水圍等,「我最初以為新界不會太嚴重,怎料新界地區亦已淪陷!」
旺角灣仔看不到1粒星
地圖顯示,光害最嚴重的旺角及灣仔以紅色標示,光度為13等每平方角秒,即是1粒恆星也看不到,只可看到月亮、金星及木星等行星。潘振聲表示,夜空至少要達到14.7(數字愈大代表愈暗),肉眼才僅可看到最亮的1等星,如牛郎及織女星等,而這類恆星只有寥寥7粒。至於市區的平均光度約15等每平方角秒,在天朗氣清的日子亦只可看到20粒星。
西貢東壩及大嶼山水口是全港最暗的地方,光度為20.1,但仍較國際最暗的標準21.6相差甚遠,估計與雲量及濕度等氣象因素有關。潘振星指出,本港其實還有一些地點可以觀星,例如赤柱、荃灣、梅窩及長洲,研究顯示光度平均值達到17,肉眼可見50粒星,適合觀星初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