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文昌宮(網路圖片)
古木參天、花繁草茂、峰巒起伏的巍山,位於雲南巍山彞族回族自治縣城東南約十公里處。它綿延數十里,平均海拔1730米,主峰海拔2509米。巍山又名巍寶山,因為古人認為這座山中有寶氣,故名。
巍山是雲南著名的道教名山。早在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創立的五斗米道就曾傳入巍山。三國時期,孟獲的兄長孟優得到異人傳授的仙書,在巍山隱居修行,後以方術濟人。《新纂雲南通志.釋道傳》載:"漢,孟優,蒙化人,居巍寶山,土帥孟獲兄也。素懷道念,常往來瀾滄、瀘水間,得異人長生久視方藥諸書,隨處濟人。
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軍中誤飲啞泉,輒手足四禁不語,或謂優有良藥,使人往求之。優進仙草立驗,亮驚異之,與語人:天運會深有契。後入峨眉山,不知所終。其子孫於元時,賜姓孟。"根據現存資料,巍山道教在唐朝時興起。唐初,洱海地區出現"六詔",其中的蒙舍詔在巍山境內,而且在五詔的南部,所以又稱"南詔"。
《巍寶山志》記載,太上老君降臨巍山,點化細奴羅,告訴他將成為南詔王。在其死後,還將他封為巍山的巡山王。此後,巍山道教開始發展。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曾來此修煉,並寫了《南詔德化碑》。唐末五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曾來到巍山傳道。
明清時期,巍山道教走向興盛,眾多道士來此修行,如瀋妙章、陳道體、李法紀、楊法印、毛法升、楊法蔭、楊陽合、楊陽慧、李載奇、陳永林、劉志法、鄭心元等。《雲南通志》卷二十五記錄了一些道士的故事。比如明朝的王旻,四川華陽人。永樂初年,在蒙化居住時,遇到異人傳授其道術。學後,他能役使鬼神,召喚風雨。
當時鄧川有一條惡龍作祟,人們請王旻前往驅惡。王旻來到後,惡龍遁去。成化十年,他預先知道了自己坐化的日子,告訴了大家。到了那一天,他果然仙去。蒙化人都認為他屍解成仙了。還有清代的知名道士何太和、馮應魁也在巍山隱居修行。史料記載,鼎盛時期住山道士多達數百人。
唐之前,巍山中已經建有山神廟、龍王廟等廟宇,宮觀則自唐開始修建,唐代南詔王族的後裔們在山上修建了老君殿;明清時則開始大量建造宮觀,至清末,道教殿宇已然遍佈全山,多達二十餘所,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是懸珠觀。它"創自蒙詔,明成化(1465∼1487)間拓建,為近城諸剎之冠";觀內有關聖殿、玉皇閣、三官殿、天王殿、呂祖殿、財神殿、天師樓等建築。
民國時期,因為和與其相鄰的另一佛寺聯通,故又稱玄龍寺。此外,著名的宮觀還有準提閣、巡山殿、文昌宮、青霞觀、玉皇閣、培鶴樓、含真樓、元極宮、雲鶴宮、道源宮等。建於明代的青霞觀內有《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云:此地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降化細奴羅之所。
建於乾隆時期的培鶴樓,是祭祀呂洞賓之所。其為一巍峨壯觀的大殿,內奉呂純陽祖師,泥像身披綠袍八卦衣,頭戴方巾帽,身後塑有兩隻仙鶴,傳說這兩隻仙鶴是建蓋培鶴樓時從地基上飛出。
除了道士在巍山上修煉外,還有僧人亦在此修行。唐代中期,佛教傳入巍山,並建造了觀音殿、甘露亭等寺院。
巍山除了與修煉有關而留下的"巍寶仙蹤"外,還有八大自然勝景,即拱城遠眺、天門鎖勝、美女瞻雲、龍池秋月、山茶流紅、鶴樓古梅、朝陽育鶴和古洞長春。此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巍山歌會, 是彞族青年男女的狂歡節。
清張端亮有詩讚美了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抱閣南來第一峰,直從霄漢插芙蓉;
雲中黛色時深淺,樹杪嵐光忽淡濃。
天馬昔曾開霸業,猶龍更喜駐仙蹤;
何人作賦登高去,嘯入空旻翠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