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究動物行為發現,哺乳動物很有可能像人類一樣用道德規範約束它們的行為。
道德觀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生態學家馬克•貝科夫走遍世界各地,觀察不同動物的行為,探究它們是否具有公正、同情、互助等"質量"。
貝科夫在新書《荒野正義》中寫道,哺乳動物頭腦中有道德這根"弦",因此同一族群中,較強大、較富進攻性的成員更傾向於聚在一起。
英國《每日電訊報》23日援引他的話說:"人們長期以來一直以為人類有道德觀而動物沒有。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先前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觀察發現,大象不僅會陪伴、照料受傷或生病的同伴,還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同情心。南非一頭大象曾於2003年鬆開鐵門閂,搖開羊圈入口幫助羚羊逃跑。
另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把老鼠分為兩組,每次給第一組食物,第二組就得承受電擊之苦。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第一組老鼠寧可不吃食物,也不願同伴遭受電擊。
研究人員曾訓練長尾猴把代幣投入自動售貨機購物。有一隻長尾猴因年紀太大,無法把代幣投進投幣口,同伴就會撿起它掉在地上的代幣投進售貨機,把食物送給它。
約束性
貝科夫說,動物的道德觀有助於它們在群體中規範自身行為。受這些規範約束,群體中的打鬥能得到控制,動物們還會互相合作。
狼群等級森嚴、規矩繁多。狼群玩耍時,頭狼為和等級較低的狼融在一起,會有意收斂鋒芒,甚至允許同伴咬自己。
如果其中一匹狼咬同伴時不小心太過用力,它會先請求對方原諒再繼續遊戲。而在土狼群中,玩耍時咬得太狠還"不思悔改"的狼則會被同伴排擠出遊戲甚至整個狼群。貝科夫說,如果沒有道德觀規範它們的行為,這種行為根本不可能發生。
研究人員還發現,黑猩猩也有正義感,它們會一起懲罰違反規則的同伴,給予殘疾同伴特殊照顧。
吸血蝙蝠覓食時會把食物分給一無所獲的同伴。受到恩惠的蝙蝠會"銘記在心",待日後同伴覓食不順時以食物回贈。貝科夫說,正是這種互惠行為把一群蝙蝠聚集在一起。
遇爭議
貝科夫的發現將有助於動物保護組織呼籲人們更人道、仁慈地對待動物。
他的觀點在科學界引起爭議。一些科學家對動物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複雜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持懷疑態度,但他們承認,很難確定動物完全沒有人類的道德質量。
美國埃默裡大學靈長類行為學家弗蘭斯•德瓦爾說:"我不相信動物有人類一樣的道德,像人類一樣通過思考分辨對錯。更何況人類道德還融合了一系列心理傾向和同情、互惠、合作、和諧等能力。"
貝剋夫說:"海豚幫助人類逃出鯊魚的‘追擊',大象幫助羚羊逃出羊圈等事例屢見不鮮。但仍然難以確定是否真的存在穿越物種的同情。"
他說:"(動物)與人類相同,不同‘文化'和種群之間,道德規範方面存在細微差異。道德規範因物種而異,它們不能互相比較或與人類相提並論。"
来源:國際在線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