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5-22 14:41:14作者:仁英
"東道主"這個稱謂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文公和秦穆公帶兵包圍鄭國的都城,這是因為鄭國之前曾對晉文公不友善,後來又跟楚國親善的緣故。鄭國的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急,如果讓燭之武去會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於是,鄭文公請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燭之武答應鄭文公的請求,在夜裡讓人拴著從城牆上吊下去,進了秦軍的陣營。
燭之武見了秦穆公,他說:"秦國和晉國圍困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就要滅亡。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請您手下的人員勞累一些,來把鄭國滅亡;可是,秦國要越過晉國,把鄭國變成邊遠的國土,您知道這是不容易的。您為什麼要滅鄭國而來增強您的鄰國(晉國)呢?晉國的實力增強的話,就是你的力量的削弱呀。如果您放過鄭國,讓它做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人員往來,由鄭國供應缺乏的物資,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壞處。"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同鄭國在神前宣誓,訂立了和約,並派一個大夫,留在鄭國協助守衛,然後領兵回秦國去了。
後世就稱主人為"東道主"或"東道",又把人們花錢請客稱為"做東"或"做東道",故又有"略盡東道之誼"的說法。
同時,後人也將"東"當作主方,"西"當作客方,因而稱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為"房東";主人請教師在家裡教課,便稱教師為"西賓"或"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