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國的東侵
從16世紀後期俄國首任沙皇伊凡開始,俄國便開始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侵略。1636年俄國已征服了西伯利亞全境,然而這時俄國的領土都是一片冰天雪地,極難生存,因此便向侵略目標指向了中國,也開啟了中俄數百年的戰端。
1657年俄國派兵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與清朝發生多次戰鬥,1686年清軍包圍雅克薩,並於1689年與俄羅斯陸軍大將費耀多羅·戈洛文伯爵簽定《尼布楚條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俄國和清朝的邊界。
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5月時英法聯軍隊已逼近北京。此時俄國方面派軍前來聲稱"助華防英",於是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城內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簽訂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國,之後俄國於貝加爾湖地區駐軍加強鞏固了在當地的勢力。
1860年11月,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的逼迫下出走熱河,此時俄國聲稱自己之前對英國、法國調停戰爭有功,逼使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滿清政府簽署《中俄北京條約條約》:再割去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至此,俄國在不費一兵一卒的狀況下取得中國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列寧的戰略
1917年11月7日,列寧指揮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任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當時俄國與中國已是世仇,在加上東西各有強敵日本及德國,因此在此狀況下如何求得生存便是相當大的考驗,所以列寧承襲帝俄時期侵略中國的方針,開始了他的戰略布局:
列寧熟讀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的著作《戰爭論》,其中一段寫到:"侵略者總希望在敵國完全解除武裝之狀況下,兵不血刃侵入敵國",列寧融會貫通的提出了自己的戰略:"經由中國之北平,經印度之加爾各達,為至西歐之最捷進路線"決定以共產黨的黨文化入侵的戰略代替過去殺人起家之戰略,其第一個目標乃為中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全國燃起新文化運動之高潮,列寧看準了此時中國政治混亂、民情激憤之時機,遂於7月25日令蘇俄代理外交部長加拉罕發表對華宣言:"蘇維埃政府不要求任何補償,將中東路與一切採礦、伐木、開採金礦權,及其他由沙皇政府、俄國軍人、商人、和資本家等,從中國取得之權利,均交還中國 "
這言論在當時中國的各界引發了很大影響,許多人認為新的蘇維埃政府確與帝俄不同,並對其充滿幻想,這都為俄國在中國成立共產黨做了有力的準備。
1920年春,列寧指派共產國際東方支部部長胡定斯基前往北京與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接觸,並經由其介紹陳獨秀與之會面,籌組馬克斯主義研究會,並由俄共遠東局派出特工人員潛入中國,於中國各地建立起共產主義小組。
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正式成立,列寧認為在中國正式成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於是指派人馬林來主導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共產國際的亞洲中國支部也宣告成立。
另一方面,蘇俄外交部長加拉罕發表對華宣言的正式文件於1920年3月送達北京政府,到了1922年才指派越飛至中國與北京政府談判,又於1923年指派加拉罕持續談判,在談判中屢次食言翻案,最後否認其對中國一切之承諾。
三、共產國際全面向中國滲透
1922年3月共產國際指示要求中國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奪取權力遭到陳獨秀的反對,到了 1923年的二大,馬林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領導下的一個支部共產除了服從以外,沒有別的選擇,於是陳獨秀在此壓力下終於屈服。
1923年1月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失敗後被迫離開廣東,居住在上海,極需外援此時共產國際指派越飛與之會面,討論合作事宜,發表共同宣言,同意中國共產黨人員加入國民黨。
之後共產黨員分別擔任國民黨中央及軍校、軍隊的重要職務,結果使得中共的勢力日益壯大,由1925年的不滿千人,暴增至1928年的3萬人。
四、共產國際於中國境內的戰略
另一方面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一直與蘇俄雙方駐有代表,除了聯絡,也指揮著中國的戰事。
1927年4月共產國際開會討論,決定要求中共開展武裝鬥爭,27日共產國際密令鮑羅廷指使中共完成以下任務:
1、改組武漢政府,增加中共的領導力量。
2、改組國民黨中央,選拔中共的積極份子參加國民黨中央黨部。
3、武裝兩萬中共黨員。
4、選出五萬工農積極份子,參加國民黨軍隊工作,徹底改造國民黨軍隊,排除其中的反動將領,代以中共黨員或徹底的國民黨左派。
5、成立法庭,嚴審右派及反革命份子。
6、實行土地革命,沒收地主豪紳財產。
1927年6月1日,史達林電報指示武漢共產黨:
1、土地革命應從下級沒收土地。
2、以黨部力量制止農民過激行動。
3、清除不可靠的將領,武裝兩萬共產黨員,從兩湖挑選五萬工農份子,組織新軍隊。
4、在國民黨中央委員中,以新的工農份子代替舊份子。
5、以知名的國民黨員,組織革命法庭,審判反動軍官。
於是在國民革命軍致力於北伐統一中國時,共產黨在農村造反奪權。這一切的舉動也使得國民黨對共產黨展開反擊,之後在數次的軍事行動中,共軍一路敗逃至陝北,主力由8萬多人減至6千人。
然而1936年12月中共策動西安事變,逼著蔣介石答應再次接納共產黨,自此紅軍變成了八路軍,再次發展壯大。
1937年7月7日對日抗戰爆發,當時共產黨的八路軍加上新四軍,總數不過9萬人,連1個日軍師團也打不過。於是策劃了"在聯蔣過程中必須為爭取領導權而鬥爭,但這只能在黨內講,並在實際工作中實現"的方針。
一方面收編地方軍和游擊隊另一方面與日軍互相配合、併肩作戰:"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域,工人罷工,農民騷動,學生罷課,貧民罷業,士兵嘩變,推翻中國政府"。
抗日期間共軍兵力統計:
五、外國侵略與中國內戰的思辯
1945年8月6日當美國在廣島搶先投下第1顆原子彈之後,蘇俄見日本大勢已去,為坐收漁人之利,遂立即於8月8日向日本宣戰,到了8月14日日本60萬的關東軍及全數支裝備以悉數落入蘇俄紅軍之手,此時共軍分批進駐東北接收其裝備,於是在中共自此於蘇俄的培育下有了與國軍決戰的能力。
1946年3月共軍全面發動對國軍的攻勢,在多次戰役中中共都以人海戰術著稱:逼迫無辜百姓列於部隊之先頭突擊國軍陣地,在其最著名的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會戰便是運用此戰法,造成無數百姓的死傷。圍困長春的時候,為了消耗長春城內的糧食供應,不許老百姓出逃,結果活生生餓死凍死了近二十萬人,事後完全沒有一絲愧疚,說"解放長春兵不血刃"。
在戰爭期期間中共分別於1947年至1948年,中共先後與蘇俄簽訂《哈爾濱協定》和《莫斯科協定》主要承諾:
一、在外交軍事方面,蘇俄應給中共全面支持。
二、中共承認蘇俄在東北陸上和空中交通享有特權。
三、蘇軍一旦在國民黨軍隊對東北發動登陸攻勢的情況下,秘密協助中國紅軍。
四、中共應提供中國國民黨及美國的情報。
五、東北全部棉花大豆和其他戰略原料,除去本地所需用者外,一律全運往蘇俄。
六、蘇俄協助中共在新疆擴張勢力。
七、遼寧、安東特別規定區域為北韓軍隊駐區,在將來適當時期並入朝鮮。
八、中國領土內的礦權,應優先給與蘇俄開採,組織中蘇共營的中華商業公司。
九、蘇俄可以在東北和新疆駐軍。
十、在另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中國紅軍應和蘇軍併肩作戰,由蘇俄選派最高統帥。
十一、建立共同的中蘇空軍。
十二、遠東共黨情報局設在中國。
十三、一旦大戰在歐洲爆發,中共應選派遠征軍十萬人,勞工一百萬人助蘇。
蘇俄得到了:
一、中國大陸全部地下資源的開採權
二、武力控制東北和新疆
三、中國做了蘇俄的軍事基地,可以支持共產勢力的擴張
四、中國人民為可以為蘇俄打仗犧牲
在這場戰爭中中共一直宣傳著: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是蔣介石個人的戰爭、這只是黨派間的內戰!!所以有無數對共產黨認識不清的國軍將領、士官兵投共,就連美國也只是單純的認為中共只是一般的"土地改革者"這場戰役戰敗的結果換來了1949年中共的建政,之後開始其高壓統治,不斷發起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害死了數千萬的中國人。
歷史家曾說過:"亡國者必先亡其史",共產黨深知中華文化是共產黨黨文化的最大剋星,因此建立簡體字,斷絕中國人與中華文化的連繫,接著發起文化大革命摧毀中華文化,將中華子孫換成了馬列子孫。
由此觀之,這場戰爭是否為單純的"內戰" ??
1999年7月在江澤民發動鎮壓法輪功的指示後,為了求得俄國之協助不惜於年底與俄羅斯總理葉利欽簽訂了秘密的《中俄全面勘分邊界條約》:
承認了清廷與俄國簽訂了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前文述及一切不平等條約皆未被清廷、國民政府、乃至於毛澤東所承認),割讓5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也對俄羅斯開放了100公里領空及全部領海,俄羅斯艦隊可以進入中國任何海域。
這一切的戰略價值或許是當初將共產主義帶進中國的列寧所始料未及的吧!!
附錄:內戰與侵略戰爭定義
說文解字:
內: 入也,人所謂入之處為內。
戰: 斗也,兩士相對,兵丈在後也
侵: 漸進也
略: 土地也
辭海:
內戰:國內的戰爭,指一個國家內的不同勢力或團體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或爭取權力,所進行的武力衝突
侵略戰爭:
用政治、經濟獲利等力量侵佔略取別國的利益;或是一國侵犯破壞另一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或任何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行為。
侵略的主要形式有武裝入侵、政治干涉、經濟迫害、文化滲透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