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一歲多的小女兒交給一對老夫婦照看,剛上幼兒園的兒子放在鄰居家中。她打算先找個兼職的工作,於是說好孩子只呆半天,上學後回自己的家。但事情沒有她想像的那麼完美,即使英文不靈光的她開始只打算做初級的清潔工作,由於路途遙遠,還是需要全天的時間。鄰居有一對兒女,無法幫她全天照看孩子,她只好準備將孩子送日托中心。
這麼一盤算,不對了。兩個孩子的看顧費用和通勤費用,加起來比她全天上班的工資還高。更別提小女兒每天離家時一個多小時的哭鬧,兒子對匆忙簡單的三餐沒了興趣,瘦了一大圈。她丈夫也是全天工作,他們每日忙完工作,忙家事,孩子睡了,常常累得臉也顧不上洗就睡了。
我們將她一頓數落:什麼是"自我"?"自我"是有自己的主見,不為外界所左右,並能夠權衡利弊,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在做決定的同時,也要為所關心的親人著想,因為他們就是你生活裡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過得不好,你獨自逍遙也不能心安。
再說了,出門工作是自我,養兒育女就不是自我了?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拿別人的標準套在自己的身上?華人社會的婦女受到社會平等看待的時間較短,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多西方婦女有了孩子之後要辭去高薪厚職,專心在家相夫教子,難道她們甘心放棄辛辛苦苦爭取來的自我,做個平庸的家庭主婦?
錯了。這些家庭主婦不平庸,正是本身受過高等教育的她們,造就了許多出色的孩子。在孩子年幼需要格外的關懷時,母親的角色是無法取代的。一旦錯過六歲之前性格和基礎知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多孩子的培養工程就要事倍功半。一個親手教養的孩子,一段健全的親子關係,是無價之寶,這難道不是對"自我"的最好肯定嗎?
對於和國內朋友們的差別,是好是壞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國內的年輕父母們大多就一個孩子,又有父母親戚相互關照,母親當然可以安心工作,如果想呆在家裡陪孩子怕是還要受到一群人的聲討的。作為新移民在國外就不同了,凡事要靠自己,父母即使能來探親,也只是幫個一時。
既然要了孩子,作為父母,就要擔起教養的責任。加拿大是個福利國家,如果出去工作的收入無法應付孩子的看護費用,自己帶孩子當然會比外人照看放心許多,也親近許多。
話說回來,即使是國內的朋友也有他們自己的煩惱。不僅獨生子女的性格和獨立性培養是個大問題,孩子教育的高昂費用也是許多本可以生育二胎的父母不願再生養的原因。從長遠看,有個兄弟姐妹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創造這個條件在國內對於普通人是件難事,在加拿大卻是人人可以做到。對於愛孩子的人,這正是移民之舉難得的收穫。
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老人們常說:人生是不是幸福快樂,不在於錢財的數量,身邊人,身邊事,人人平安,事事順利,就是莫大的福分。過於在意世俗虛幻的名利標準,忘卻了生命真實的責任義務,才是對"自我"最大的誤讀。
人生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如果分不清輕重緩急,生搬硬套他人的標準,一旦錯過了最重要的,要知道,人生的路,從來就沒有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