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盛傳的由中國大陸超級富豪黃光裕引發的中共政壇多米諾骨牌式的動盪,被視為中共十八大的"前哨戰"。但《紐約時報》4月18日的文章《經濟低迷改變中國產業發展優先權》(《Slump Tilts Priorities of Industry in China》,國內媒體翻譯為《經濟低迷令環保讓路》)透露的信息更加深刻--試圖主導十八大權力格局的胡錦濤,其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戰略主張--科學發展觀,正受到從上到下的拋棄。這可能比近來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對十八大的影響更為深刻。
《紐約時報》認為,中共已經改變了奧運前的環保政策,而全力傾向於保護經濟增長:一大批污染企業被環保部和地方環保局放行,重新開工和上馬。而原本打算進行"騰籠換鳥"的廣東,也在國務院的保就業壓力下,暫停了借金融危機的機遇,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計畫。
這兩個事件對於胡的科學發展觀具有代表意義。
一是中共十六大以來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胡溫勇將現在受到整肅。環境保護力量自十六大後的突然崛起,是胡溫治國新氣象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被輿論視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力,中國環保總局也因此被提升為環境保護部。但全球性金融海嘯爆發,中國總理溫家寶面臨巨大的社會失業壓力,死守保經濟增長的目標,國務院為振興經濟而制定的計畫,也與科學發展觀漸行漸遠,迫使環保部門改變了其剛剛形成的嚴格的環境監察方式和強勢作風,加速和放寬了工業項目的環境審查程序.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環保部已開通了一條實際上是大大降低環境要求的審批"綠色通道"。省級環保部門也在迅速跟進,將環境影響評估時限從原來最長的60天縮減為5天。《紐約時報》還報導了中國環保部副部長,為胡的科學發展觀衝鋒陷陣的潘岳受到整肅的情況。報導稱,"雖然調查沒有發現潘岳和妻子有什麼問題,但他已不再負責關鍵的環境評估和環保文化推廣的工作,而且也不清楚他是否會留任環保部"。"這對中國的環保事業是個打擊"。報導說,"過去的幾年裡,潘岳領導開展了非同尋常的公眾環保宣傳,把環境污染企業列入黑名單,執行了嚴格的企業環境檢查。此外,他在媒體中掀起了一場‘環保風暴',影響深遠。所有這一切深得民心,卻也使他與眾多省份、國有企業和各大部委負責人關係緊張"。有評論認為,潘岳因此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團。
二是中共十七大以來,在地方上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汪洋受到圍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是胡錦濤的得力干將,十七大後,胡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思想而將其派至經濟發達的廣東,希望他能起到示範作用,並為汪的未來積累政治資本。甫一到任,汪洋信心滿滿,表明"廣東正處於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金融危機爆發,汪洋認為這是實現廣東產業轉型的機遇,於是提出"騰籠換鳥"、"珠三角一體化"等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舉措,引發了"汪溫之爭"。據傳,在溫家寶批評了汪洋的做法後,針對汪洋的告狀信雪片一樣飛向中南海。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胡曾親自到廣東代表團為汪洋落實科學發展觀打氣助力。但《南方都市報》3月底罕見地以24版篇幅發表了56位廣東學者對汪洋的尖銳批評,認為其政策導致了廣東的企業"倒閉潮"和民工"失業潮"。更有評論認為"汪洋拖累胡錦濤垂帘十八大的雄心"。
而在其他各地,落實科學發展觀乾脆被扔到九霄雲外,甚至連口號式的宣誓也越來越少。國土資源部最近頻頻發出"死守十八億耕田紅線"的指令,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新一輪保經濟增長的熱潮,正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吞噬著農業用地--在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大上快上基建項目來增加GDP,保護經濟增長。
在中國政府今年制訂的GDP增長不低於8%的任務面前,就連胡錦濤也對於科學發展觀的被冷落無可奈何。要讓各路諸侯達到這一目標,科學發展觀只能緩行或不行,而不是踐行。否則,不僅中共長期以來以經濟增長保穩定的共識受到挑戰,甚至可能帶來胡錦濤本人的執政危機,動搖中共一黨執政的基礎。
此種情勢下,類似環保部的通道大開,自然不能怪罪於環保部負責人不重視環保,因為在中央實際放棄環保部賴以得勢的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環保部門的加快審批放行,只是順勢而為,借坡下驢。
只是此一改變,環保部卻完全變了性質。以前的環保部門,只是"橡皮圖章",至多權勢太弱無法監管,不直接作惡。而現在"橡皮圖章"卻公然在保增長、促民生的名義下蓋在了污染項目通行證上,成了污染合法化的保證,對中國人的健康而言,已是公然作惡。金融危機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紐約時報》說,連環保部的官員都知道這樣做有問題,不得不承認,"存在濫用‘綠色通道'政策的問題"。
4月18日的《紐約時報》報導說,2008年底,中國環保部在中央壓力下3天時間內就審批通過了93項新投資計畫,投資總額約為380億人民幣。而據中國大陸的《瞭望》週刊2009年2月份報導,去年11月26日至28日三天間,環保部批復項目環評文件93個,總投資2600多億元。另據新華社 2009年3月11日報導,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清說,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環保部共受理了環評申請195個,同期批復了246個,涉及的項目總投資是9700多億元。雖然環保部官員聲稱同時拒絕了14個投資總額約150億人民幣的石化、造紙等項目,但拒絕透露這些企業的名單。而一旦放低要求,地方環保部門審批速度更快,河北省1天之內就批了4個水泥廠。
更有甚者,現在連被視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國務院的《政務信息公開條例》,都被地方拋諸腦後。近日,黑龍江省召開2009年全省環境執法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邀請10餘家媒體參會,而對哪些企業仍在違法排污等情況一概"保密",公然保護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部分記者難以理解憤然退場。
近期,中國商務部的官員稱,外需低迷仍未見底,本屆廣交會也顯示一期累計出口成交額130.3億美元,比上屆同期下降20.8%。而在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和包括醫療、教育、就業等全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內需啟動亦非一日之功。5.85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畫以及加大交通、鋼鐵、石化、紡織、機械製造等傳統行業投資規模的10項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已說明中共被迫重回1998年金融危機靠大規模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十年一輪迴,誓言要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中國領袖,到頭來仍在老路上打轉,從高調的科學發展無奈退回到保持經濟增長的"底線"。但這只能是暫緩之計,由此造成的問題可能將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形成更加重大的傷害。以環保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為施政重點的歐巴馬政府,現因全球性的經濟問題有求於中國,而對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暫緩加壓。但若美國一旦恢復元氣,歐巴馬就會傾力打出新能源和環境牌,以奪回道德制高點,同時用"綠色壁壘"來進一步榨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主要對象肯定是在環境問題上積重難返的中國。到時候,中國國際形象受損事小,被迫以高昂代價調整產業結構,在"綠色壁壘"面前受制於人事大。
從目前來看,政治穩定對經濟增長的依賴和迷信,的確使中共錯失了一次發輾轉型機遇,金融危機本身已淘汰了中國相當一部分落後產能,但對於社會不穩定的恐懼,以及對快速增長的路徑依賴,迫使中共官員從上到下從舊有的模式中尋找經濟增長的藥方,而不管這些藥方是不是可持續。
對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其實中共高層早有認知,中共十三大報告就提到:"靠大量消耗資源來發展經濟,是沒有出路的。"十七大後胡的科學發展觀寫入中共黨章,都說明瞭這一點。但路徑依賴的慣性如此巨大,經濟增長仍然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進行著。這不僅是胡錦濤之殤,也是中共之殤,更是中國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