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臨大地,百花待放,許多人滿心歡喜賞花,然而有一群人卻是「聞花色變,涕淚齊下」,往往需要全副武裝的備妥口罩、衛生紙才能出門,甚至選擇在家當「阿宅」,足不出戶,只因「花粉症」發病。
「花粉症」或稱「乾草熱」,屬於過敏性疾病,「過敏」是指身體的免疫系統對一些無害於人體的物質產生過度的發炎反應,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花粉症」專指因花粉引起的過敏症狀,當花季來臨時,花粉在空氣中散佈,很容易就被人體吸入進到呼吸道(花粉直徑約為30至50微米),此時,花粉會與呼吸道中的特異性IgE抗體結合,接著刺激肥大細胞,釋出組織胺(histamine)等發炎介質,引起身體各部位產生發炎反應。
在鼻部,會促使鼻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造成鼻黏膜組織水腫,引起鼻塞,使腺體分泌增加,導致流鼻水,若這些發炎介質作用在神經末梢上,會覺得鼻部搔痒及打噴嚏,一般花粉症的患者多以鼻部症狀為主要表現;較嚴重者也可能會引起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威脅。
由於花粉是散佈在空氣中傳佈,因此在乾燥且風大的氣候下,花粉濃度較高且易傳播,使人接觸,引發花粉症的機會較高。
在臺灣,由於氣候較為潮濕,且雨量較多,花粉在空氣中濃度較低,不易引發花粉症,但在氣候較乾燥的國家,如日本,每到特定季節總是會引起大規模的花粉症熱潮,有過敏體質者前往這些國家旅遊應格外小心。
「預防」是治療花粉症的最好方法,只要不接觸到花粉,自然不會有後續的症狀反應。避免在花粉症好發的季節外出旅遊,或戴口罩,都可以減少接觸花粉的機會。
但是要完全「預防」,並不容易。因此,當症狀發生時,藥物的輔助治療是需要的。目前藥物治療多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局部類固醇鼻噴劑為主,且效果良好,主要目的是控制過敏引起的炎症反應。其它還有血管收縮劑(交感神經活性劑),或抗乙酰膽鹼類藥物(抗副交感神經活性劑)等,用以減緩鼻塞、流鼻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