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我,北平城裡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他老人家,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趙登禹將軍犧牲前的最後遺言。
一、生平
趙登禹,字舜誠(1899年5月16日-1937年7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菏澤縣附近的趙樓村。少年時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務農,但天生臂力超人,可舉數百斤之大石,又對習武有高度興趣,遂於13歲時拜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初習拳術,而後又習得刀法,能與十餘人對陣而不敗。而趙登禹年輕時除武藝超群外,更是兼具武德,不但平日事親至孝,在外更是行俠仗義,使得村中幾無盜匪,鄉里間的土豪也因之而無法橫行。
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人簽訂了21條要求,史稱"五九國恥"日本繼承了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當時16歲時他有感於國難將至,一身武藝應當報效國家,所以就與同村少年結伴投入當時素以軍紀嚴明著稱的西北軍馮玉祥部下。
二、投身軍旅,報效國家
當時西北軍兵額已滿,但他仍一心想從軍,遂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裡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當時佟麟閣雖任連長,但卻對只是副兵的趙登禹極為器重,而這不單只是因為他的武藝超群,更是對他只讀過兩年私塾卻能寫得一手好字而感到佩服,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之後更結拜為兄弟。(日後在1937年的平津保衛戰中兩人同一日殉國)
在十八歲時他已長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漢,有一日馮玉祥在視導部隊操練時,看中相貌不凡的趙登禹。此時馮玉祥將他叫出列,問他為何光著腳?他回答因身材過大,無合適之鞋子!再問: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我比試,他回答敢!!而後趙登禹連勝三跤,嚇得同伴們手足無措,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任侍衛。
1918年在趙登禹駐守常德,當時附近的山上有一隻老虎,常在夜間下山傷人害畜,鬧得附近雞犬不寧,有一天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如《水滸傳》中的武松將猛虎打死。事後馮玉祥請城裡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
按: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為紀念。 之後 "打虎將軍趙登禹"的事跡就不脛而走,在遠鄉近裡的百姓中傳頌。
而後趙登禹被任命為第16混成旅直屬工兵連第3排排長,跟隨西北軍轉戰河南、河北、北京等地。以後,他又先後因武勇著稱而因功擔任了連長、營長、副團長、旅長等職,並於1926年隨馮玉祥加入蔣介石的北伐,為中國的統一盡力。
三、嚴格治軍不徇私
他在軍中嚴格要求紀律,他認為軍人就應該為人民著想,凡事以民為優先。
據說有一次他手底下的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雞,趙登禹得知後立刻下令將這幾個士兵找來各打30軍棍,並賠償了損失。
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一但違反軍令,趙登禹也決不姑息,他的堂弟趙登舜在他手下當連長,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過了規定的期限,當時趙登禹下令要重打40軍棍,但執法不忍下手,他母親也為堂弟求情,然而他卻親自當眾打了堂弟40軍棍。事後,他到堂弟家拜訪問候,並說軍令如山必須按軍紀執行,希望堂弟諒解,又帶著棍子跪到母親跟前問罪,讓母親打自己。"趙登禹將軍事親至孝的行為也影響了他在軍中的同袍,當時在他部隊裡的士官兵領到薪餉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家中孝敬父母。
四、喜峰口大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全境之後,又於1933年3月從長城喜峰口向華北進犯,9日時已兵臨喜峰口,但由於喜峰口是石頭山,無法構筑掩體工事,而此時日軍炮兵部隊又佔領喜峰口周邊高地,我守軍只有大刀以及步槍,幾乎無法反擊。
所以先頭部隊在前兩日的作戰中在日軍大炮猛轟下傷亡慘重,時任前敵總指揮的趙登禹得知日軍在經兩天的攻擊後已疲憊不堪,再加上下雪,若趁其不備而加以夜襲必能收效,他在作戰會議中集合營連長激動地說:"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只有不怕犧牲,才能為國爭光。"於是帶所部一0九旅冒著大雪,派出兩個團當敢死隊,並親率其中一個團約500餘人,繞至敵後夜襲敵炮兵陣地,一時殺聲震天,在激戰中長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我軍營連排長傷亡五十餘名,士兵千名以上,趙登禹親率的敢死隊只余二十多人,在激戰中趙登禹左腿在戰鬥中負傷,部下勸退不肯。他說:"腿部受傷是小紀念,戰死沙場是大紀念。"
最後終於取得勝利,此戰砍殺日軍千餘名,炸毀大炮18門,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這是自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重大勝利。次日日本的《朝日新聞》做了這樣的評論:"明治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日後著名的大刀進行曲便是歌頌此場勝利的愛國歌曲,趙登禹也成了大刀隊隊長的代名詞,趙登禹也因此役因功升為師長。然而四年後的平津保衛戰,當趙登禹大刀再度出鞘之時,也是趙登禹血灑國土之時,他口中的大紀念之日。
五、平津保衛戰壯烈犧牲
在民國廿五(1936)年,趙登禹將軍任132師中將師長,駐防河北省河間府,當時華北地方常有土匪、盜賊到處打家劫舍,傷害百姓,趙登禹將軍在駐防時親自拜訪土匪頭子徐二黑,以民族大義謂之,徐二黑深受感動因而解散嘍囉編入部隊,改邪歸正,追隨趙登禹師長走入正途。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6日日軍已佔領廊坊,直逼南苑,當晚日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發出最後通牒,限29軍於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遭29軍軍長宋哲元拒絕。
趙登禹剛趕到南苑與總指揮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死守南苑,然而此時他身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無論對部隊還是對佈防的情況,都來不及掌握。
此時趙登禹臨危不亂立即召集師、旅、團長們開會,發布作戰命令。接著又集合駐紮在南苑的抗日軍訓團學生隊講話,他知道此時能上陣打仗的兵少得可憐,而這些學生有很多連槍如何使用都還不知道,但是他仍鼓勵學員們奮勇殺敵,不怕犧牲,並親自教導學生使用武器,之後他不顧疲勞,親臨前線,檢察戰壕和防禦設施,他的所作所為,激起南苑全體軍民的抗日決心。
7月28日,日軍動用20多架飛機,加上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向29軍陣地猛攻。下午,敵人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混戰。趙登禹,親自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反覆衝殺。
隨後,日軍突入中國軍隊的陣地中,殘存的學生兵們寧死不屈,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十條中國大學生、中學生的性命換一條日本兵的性命。學生兵團1700人中,最後活著的只有600多人。
然而日軍終究火力優勢明顯,宋哲元下令部隊撤回城內,趙登禹部在向大紅門撤退途中,遭日軍埋伏,趙登禹身中數彈,副官也陣亡。此時徐二黑力勸師長趙登禹脫離戰場,然而趙登禹將軍拒絕了他,更親率領卅餘名衛隊,抱必死之決心奮起應戰,誓死與陣地共存亡,突然,一聲巨響,他的雙腿被炸斷了,昏迷臥地醒來後,他不顧阻攔,仍欲作最後的奮鬥,遂向傳令兵及徐二黑言道:「不要管我,北平城裡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他老人家,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說罷氣絕而亡,與副軍長佟麟閣先後殉國於大紅門
7月31日,國民政府頒布褒獎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生平事跡存備宣付軍史館。"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趙登禹將軍和二十九軍抗日烈士的忠骸遷葬於盧溝橋畔,1946年北平各界舉行公祭趙登禹、佟麟閣儀式;國民政府在北平命名了"趙登禹路",以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