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第,才是真正的法國;初春時分,我終於登陸諾曼第,實現長久以來仰望聖米榭山的夢想...
遠方的聖米榭山和濕地裡的羊群,靜靜幽幽訴說著千年孤寂。
聖米榭山 孤傲的聖山
退潮時從山上俯瞰,難以想像漲潮時海水上升的景象。
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一篇文章,使聖米榭山印象深入我心,多年來牽動著我無限遐思。今年初春機緣成熟,那一座孤立海中的修道院之島,終於呈現在眼前,陰瀋的天候下,更對映出聖米榭山的千年歷史變遷。
車子駛進聖米榭山城,四周氛圍靜謐,聖米榭山已出現在遠方的視線裡。隨著車行距離拉近,路旁開展一群群低著頭吃草的羊兒,開車抵達山腳下,只見停車場各區已停滿車輛,一路幫我們開車並導覽的加利利旅行社經理陳仁智,精通法文,多次來到諾曼第,他說,開車的遊客要注意山下入口處的停車指示,因為隨著潮漲,部分停車區會被海水淹入,這裡潮差最大可達14公尺。整體來說,目前2、3月間,每天兩次漲潮約在清早6時及下午6時。
聖米榭山夜間燈火通明。
早年每當漲潮,聖米榭山就會成為海中孤島,和外界交通完全阻斷,也為這座島增添神秘及神聖氣氛,也因此逐漸成為宗教聖地。西元708年,阿夫蘭吉(Avranches)地區主教奧伯特(Bishop Aubert)在夢中接受大天使聖米榭(Archangel St. Michael)聖命,以祂之名建造一座聖堂,就這樣,法國第一座以聖米榭之名建造的聖堂在此誕生,歷經千年,成就聖米榭修道院今日混雜著羅馬式及歌德式的建築格調。
從第三道城牆進入聖米榭山城。
在歷史洪流中,聖米榭山歷經英法百年戰爭、宗教戰爭,但堅固的城堡從未被對立勢力征服過,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修道院因長期壓榨農民,導致怨氣四起,終被民眾襲擊並佔用,一度成為300多名僧侶的囚所,之後拿破崙三世將之改為國立博物館。
今日聖米榭山朝聖旅客不斷,人們雖在退潮時可走過沙洲登上聖山,但因四周有許多危險的流沙,不慎踏足便遭滅頂,法國政府於是在1877年,建造一條長堤,連接本土和聖米榭山,但也因此改變海潮方向,並造成河砂淤積。
来源:Udn旅遊休閑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