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或稱「腕道症候群」,過去俗稱「媽媽手」,最新的說法則是「滑鼠手」,也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好發於需要反覆手腕動作或使用震動機器的工作者,如計算機使用者、鋼琴師、木匠、裝配員、工地電鑽工人、炒菜師傅等工作人員之手。
神經受壓迫 手肌腱發炎
腕隧道症近年已成相當普遍的職業病,尤其是信息科技日益進步與普及後,愈來愈多人因為工作,終日與計算機為伍,或整天打電玩而過度使用鍵盤,結果除了造成手掌或手指的肌腱疼痛外,也會逐漸出現手麻脹痛的腕隧道症候群││特別是緊靠大拇指的食指、中指及無名指近中指的半側出現疼痛,更是典型症狀。
何謂「腕隧道」?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溫哲升醫師說,解剖學上,在腕關節腹面部位,其底層有八塊腕骨,上層有一連接手掌至手臂,橫走於腕關節的韌帶,因此形成一通道。腕隧道是由腕骨和纖維組織所形成的,在隧道中,有正中神經、屈指肌群及屈拇長肌的肌腱通過,由於正中神經是負責手指屈曲的肌腱和手掌感覺及拇指屈曲的神經,當手指使用過度、覆蓋過緊、肌腱發炎或其它因素,而壓迫到隧道中間的正中神經時,即會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半夜痛到醒 手部變無力
罹患腕隧道症侯群初期,會出現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有麻木刺痛感,症狀在夜間時加劇,常常夜間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病患常因手掌麻、手指麻、手掌疼痛而醒來;中期則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且如扣釦子、拿杯子等細微動作,會出現障礙,麻木、疼痛症狀,甚至會延伸至手肘或肩膀;後期情況更嚴重,有可能大拇指基端的肌肉消瘦、伸展困難,手部感覺喪失。
腕隧道症的症狀在剛開始時,大多是間歇性的,特別是在睡覺時,或手握緊使力時,特別明顯。這時候多半只要稍微甩一甩手,症狀便會消失,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不太在意。等到正中神經壓迫時間久了,拇指屈曲肌便會開始漸漸萎縮,而出現無力症狀,患者這時才會因手掌乏力而就醫。
手部操過度 引發職業病
溫哲升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較常發生在四、五十歲患者,女性病人稍多,此外,常用手做彎曲或過度伸直的工作,例如:打字員、大提琴演奏家、鼓手、擠牛奶的人、打毛毯的人、騎摩托車的人、出租車司機、牙醫師、裁縫師、護士、油漆工、收款機櫃臺及生產線裝配工作作業員等,都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另外,某些內科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紅斑性狼瘡,也可能因甲狀腺素及生長激素等內分泌異常,出現手腕無力的症狀;再者,風濕性關節炎也常和此症出現相似症狀,建議患者若有懷疑,應先檢查風濕因子或做甲狀腺檢查(驗血即可知)。
臨床上,也見過此症患者肇因於其它危險致病因素,例如:痛風結石,造成腕隧道狹窄;或者長期洗腎病患,手指屈肌產生類澱粉病變、肌腱腫大、積水,也會造成腕隧道壓力升高;有些是因為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炎,也易造成正中神經症候;另外,少數人因骨折後,腕關節骨骼變形,壓迫到正中神經。
就醫要趁早 治療才有效
必須注意的是,一旦手掌或手腕肌肉開始萎縮,即使治療成功,也很難完全恢復手掌的正常功能。所以,腕隧道症在開始有麻、痛症狀時,便應積極治療。
羅東聖母醫院復健部黃俊民主任,建議懷疑的民眾不妨做個跟拜拜相類似的動作,即兩手腕彎90度但手背相靠,兩手拇指碰觸前胸,維持一分鐘。若一分鐘以內,會覺得手掌麻痛,大致上可推斷是腕隧道症候群,建議找醫師做個詳細診斷。
治療時可先用內科療法。首先要讓手指手掌休息、避免繼續使力。另外,每天把手舉高五十至一百次,讓肌腱能適度地伸展,可減輕腕隧道內的肌腱發炎。也可以服用一些消炎藥來減輕腕道內的發炎。如果症狀厲害,也可以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發炎腫脹。
一般而言,以內科療法治療,大多會在三個月內得到明顯改善。如果內科療法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效,或是內科療法治療期間症狀有明顯惡化現象,則要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