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書是按一定曆法排列年、月、日並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曆書,過去又稱"歷日"、"憲書"、"通書"。在封建帝王時代,由於它是皇帝頒布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皇歷"。
木板刻印曆書出現於唐
據史書記載,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曆書出現了。唐宋時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曆書賜給文武百官,受賜者要上表謝恩。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書,每年編印曆書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封建皇帝頒布曆法的通例。"皇歷"屬於"官方"曆書,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的頒制,從唐朝起,各代王朝對曆法實行嚴格的管理。曆書未經"御批"不准翻印,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曆法"是中國法律體系中"皇家"統一天下的典籍。清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的名字為弘歷,為了避諱,曆書又改名叫"時憲書"。過去很少有人注意曆書的收藏,20多年前,著名學者週一良先生首次提出曆書是有準確年款、不得隨意翻刻、事後又無須翻印重雕的古籍,它是鑑定古籍、斷定年代的標示物。如用清代乾隆七年曆書的特徵來考證被鑑定古籍的版刻、紙張、印鑒等,是較為科學的方法。
珍稀曆書承載歷史歲月
老皇歷幾乎涵蓋了與當時人們的意識行為、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相關的許多古代人文歷史信息,我們可以透過曆書中的詩文、物候、典故、諺語來解讀時代地域文化特色,同時還可欣賞到具有古代氣息的版刻風格、翰墨山水、生活場景、紙墨特徵。老皇歷作為一種傳統而古老的文化載體,很值得收藏界去關注和研究。雖然它最初的功能只是介紹有關生肖、二十四節氣及相關的農事與生活知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時代的曆書又帶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此成了人們喜好的一種收藏品。明代晚期,套版套色印刷達到了頂峰,反映到老皇歷上就更添了幾分風彩,這種官刻官印宮藏的老皇歷是拍場上的重器,動輒成千上萬元不在話下,而且買家多是海外大款,後市還應看高一線。
古時的曆書內容除以曆法排列年月日和節氣外,多以具體指導農事、參謀生活、選定良辰吉日為主。而那些與特殊歷史時代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經濟生活、科技軍事、天文地理、文化藝術、春聯諺語等成為體現收藏價值的淵源。"皇歷"所記的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去年的"皇歷"來查看今年的曆法,就一定是錯誤的,因此人們常用"老皇歷"來形容那些因循守舊、不合時宜的思想意識。
眾多曆書融合了知識性、觀賞性、趣味性和藝術性,其中的天文曆法、民俗民風、地理歷史、旅遊觀光等多方面知識,讓人們能觀賞到難得一見的稀罕物。曆書除有年曆外,還衍化有月曆、日曆、懷歷、臺曆等多種,各種設計和內容豐富,規格多種多樣,美不勝收。此外,清末民國初期,曆書都是掛在"月份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