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設部長姜偉新發話,今年地方政府不許再越權出臺稅收、財政等刺激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姜偉新雖然語重心長,但卻未必有效力。在強大利益面前,地方諸侯絕不會因為姜偉新這一句話,就驟然降低各自的救市熱情。
自從金融海嘯波及中國之後,中國的樓市亦邁入嚴冬,購房者紛紛持幣觀望,各地樓市急速降溫。但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卻聯手固盤,一些地方對購房者進行免稅,甚至提供財政補貼,還有一些則提供戶口和小孩學籍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的都是為了哄抬樓價。
在內地,地方政府與地產開發商已形成利益共同體。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就是出售土地。通過抬高土地價格,並以房地產開發商的中介形式,政府最終將價格轉嫁到買房者身上,從中獲得不小的一筆財政收入。
在經濟景氣的年代,房價是否上升,被看作是官員政績的標誌,也是吸引外資力度的試金石,以至於成為地方官陞官的資格與籌碼。房價上升,地方官既有財政收入又獲官名,這樣名利雙收的事情,哪個地方政府不願意去做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很多地方,開發商甚至通過樓市,綁架了地方政府的施政。不久前因名煙、名表事件被免職的南京江寧房地產管理局局長周久耕,就是因為要制裁主張降價銷售的「異類」開發商,被廣大網民進行人肉搜索後,腐敗醜行曝光。
利益所繫調控失效
周久耕當時之所以會說出這番話,就是因為受到那些捂盤惜售的開發商們的支持與請求,但沒想到一番狠話出口後,卻引火燒身。
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在樓市問題上結成利益共同體,使中央政府的調控措施屢屢失效。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央下令免收的費用,地方換個名義可以繼續收;中央三令五申不得去做的事情,地方一手遮天,瞞上欺下繼續做。
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度上有了靈活把握,中央政府各部門往往留出政策後門,大而化之,模糊語句,給地方政府留出生財餘地。
另外,姜偉新作為建設部長,其政策效力僅限於建設部系統內部,對財政、稅務的政策並沒有發言權,他的禁止地方救樓市的言論,對地方顯然缺乏約束力。語氣雖重,毫無操作性,等於一句空談。
目前,地方政府救市的手段很多,比如動用財政直接補貼,比如放寬房地產企業所得稅預徵政策,放寬項目開發、竣工期限,延遲或暫停徵收涉及房地產行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只要認真追查,可以追究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即使僅僅是曝光於媒體,這些「土政策」也很難有存活空間。
然而,老百姓等來等去,卻只等到建設部長的一句空談。禁止地方救樓市,中央何止有心無力,恐怕更是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