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新華社主辦的《瞭望》新聞週刊在最新一期發表記者分析,指出2009年有可能成為群體性事件高發年,呼籲各地政府提高敏感性、早做準備,保證中國社會和諧。
這篇包含了新華社駐重慶、江蘇和廣東分社主要負責人觀點的分析文章認為,2009年中國社會將面臨更多的矛盾和衝突,給各級黨政領導帶來嚴峻考驗。
文章認為,目前最敏感的問題是防止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下滑演化為社會危機。
文章提到,沿海出口企業的紛紛倒閉致使民工就業形勢惡化,加上大學畢業生和下崗職工人數增多,中國2009年的就業形勢尤為嚴峻。
文章特別指出,2009年的敏感時期一是春節後,看多少民工還能返城就業;另一個就是七月大學生畢業前後。
失業:一個定時炸彈?
由於中國至今沒有放鬆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集體所有,農民工在家鄉都還保留著承包地,儘管經營可能已經全讓給他人進行。因此,一般的分析認為,農民工失業後還可以退守家鄉,不至對中國社會,特別是城市的穩定構成影響。
同時,中國高校產業化和盲目擴大招生造成的畢業生過剩問題也由來已久,是否對中國的社會穩定構成直接的爆炸性威脅也值得懷疑。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者丁學良教授接受"中國叢談"採訪時指出,民工大量失業和大學生畢業生找工作難確實使2009年中國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但能否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還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中央政府今後在多大程度上還將繼續容忍各地因經濟和社會(不可能是政治)問題而進行抗議示威,以及對包括警察、武警、城管等力量的調動能力,而這方面中國政府無論在實力和技術上都是"世界領先"的。
不過,《瞭望》週刊的文章也指出,如果把群體性事件當成反政府行為去強力彈壓,反而會加劇官民對立。
丁學良教授也表示,在中央政府指示地方"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控制"不安定因素"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更好的法治和程序觀念的話,悲劇性的流血事件可能會越來越多。
花錢買穩定的兩難
《瞭望》文章談到,地方政府處理群體性事件的一個突出教訓是把自己和利益集團捆綁在一起,"為老闆服務"、"為資本服務",動輒對老百姓使用高壓手段。
可以觀察到,在群體性事件這個問題上,中央政府在乎的是穩定,地方政府計算的是利益。而即便地方政府有意願花錢免災,用經濟賠償等辦法買穩定,也經常沒有這個力量。
丁學良教授說,稅制改革以來,不少稅收中的"肥肉"都被中央政府拿走,地方只剩下一些不太有利可圖的稅種。地方上一方面不得不直接面對民眾的不滿和訴求,另一方面能夠用來"花錢買安"的資源又越來越有限。
不過,2009年即使群體性事件呈上升之勢,丁學良教授指出,判斷這些事件能否演化為全局動盪時,仍不能低估中國政府的控制能力和強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