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是健康的安靜殺手,骨質疏鬆症像蠶食般慢慢一點一滴的啃蝕掉骨頭,患者多不自知。常是等到發生骨折而行動不便,或是有外觀的身高變矮(老倒縮)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健康局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然而骨質疏鬆症不只是發生在銀髮族,亦可能找上年輕人。人體的骨頭隨時隨地是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互相作用取得平衡所維持。當蝕骨細胞的作用大於造骨細胞時,會加速骨質流失速度,而呈現骨質中空的現象。一旦骨質大量流失達到了一個臨界值時就稱作骨質疏鬆症,容易因跌倒而造成骨折。
相關報告顯示,股骨骨折後的高齡患者,因長期臥床,約有半數的患者會在發生後的一年內因其他併發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引發敗血症)而死亡。而國內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指出,臺灣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都有骨質流失(osteopenia)的現象,更有超過15%已經達到疏鬆的程度。而健保資料也顯示,全臺約有三分之一女性及五分之一男性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骨松引發髖骨骨折的第一年死亡率,約為18%,千萬不可等閑視之。
高危險族群有:停經婦女、年齡(女性超過65歲、男性超過70歲)、體重低下、長期使用類固醇、有抽煙、酗酒、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且長期臥床者。另外一些疾病也會引發骨質疏鬆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肝病等。
要正確診斷骨質疏鬆症,應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 (DXA),檢查腰椎及兩側髖骨的骨質密度。一般來說,骨質密度T值(T-score)大於(-1)表示骨質正常,介於(-1至-2.5)表示骨質流失,而T值<(-2.5)就是骨質疏鬆症,需要積極介入治療。
目前給付骨質密度檢查之適應症:
一、內分泌失調加速骨質流失者:包括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醫源性庫欣式症候群者。
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
三、50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過早停經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的評估。
預防骨質疏鬆有以下幾點:
1.適量且持續的運動:能有效的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流失。訓練肌肉力量,減少跌倒及受傷。
2.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尤其以鈣質(1,000∼1,200毫克/天)與維生素D3(800國際單位/天)是造骨的必要和基本原料,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蛋白質。
3.減少服用易造成骨質流失的藥物,如:類固醇等。
4.充足日照與避免過量煙、酒上身。目前治療骨松,除了口服藥、鼻噴劑還有長效針劑,民眾應諮詢專業醫師意見及依自己的需求,適當選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