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史事,六百年來備受關注,其事跡見載於各種公私著作;學界熱衷研究,中國梁啟超(1905),法國伯希和(1933)等名家都有名著傳世;長久以來,鄭和下西洋史事載於各級學校教科書,己經是國民基本知識。
最近若干年,因為2005年為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各界有心人士積極推動。中國官方從1985年,年年推動各種慶祝活動,以及學術研討會;1994年美國人李露曄(Louise Levathes)寫了一部名著,《當中國稱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宣揚鄭和下西洋的成就;2002年英人孟席斯(Gavin Menzies)寫了一部大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宣稱鄭和船隊發現美洲,航繞地球一週。2008年八月間北京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開幕式,鄭和下西洋的禮讚,成為表演節目的焦點。
在臺灣,多年來媒體大量報導;兩位教育部長,曾志朗部長與吳京部長等社會顯達,熱烈呼籲慶祝併發揚「鄭和精神」。江蘇太倉一家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工廠,以傳說中鄭和艦隊的隊形建造其廠房,命工廠名為「和艦」,鄭和艦隊。臺灣一位企業界富豪,多次表示要為鄭和立傳,為鄭和下西洋拍攝電影。臺南市政府最近為鄭和立了一個石碑和一件古蹟解說木牌,宣稱鄭和曾經到達臺灣臺南。
在這些熱烈氣氛之下,鄭和被推崇成一位英雄,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外交活動,航海成就勝過哥倫布,超越麥哲倫,甚至發現美洲,環球航行。鄭和下西洋被推崇為人類航海史的登峰造極的成就。
這些介紹與論證,不斷在媒體披露,學術界不斷舉行鄭和下西洋學術研討會。世人感染到這股熱烈的氣氛,但是也帶著不少疑惑,不知道這些偉人奇事究竟可信不可信。這些疑惑,若沒有研究站出來表達意見,大家可能繼續不清不楚;社會大眾很需要研究者提出看法,指點是非。
在臺灣,最有資格討論這項問題的,是中研院人社中心的海洋史專題研究群,因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洋發史」的重大問題。但是,二十幾年間,中研院海洋史研討會,竟然沒有一篇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
筆者深覺世人對於鄭和下西洋有太多的誤解,認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問題需要重新探索,因此致力多年。先後發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論述,參與多處鄭和研討會,在成功大學籌辨一場「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大歷史系主編一份《鄭和研究與活動簡訊》(2001-2005,季刊)。先後撰成相關文章二十多篇,提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看法。主要看法如下:
許多相傳記錄嚴重失真-以非洲為例
歷代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貢獻主要在於船隻大到一百多米長;到過許多地方,到過臺灣,遠至非洲東岸;和平外交並開展國際貿易。筆者認為,這些說法很成問題。
以鄭和非洲之行為例。筆者撰過一文,題為〈鄭和船隊到過非洲嗎?〉,認為歷來傳說鄭和到過非洲的說法不能成立。理由有三:
首先,從文字資料來看,鄭和屬下人員記錄所到之地,未及非洲。涉及非洲的只有官方史料《明實錄》與鄭所立二件石碑。《明實錄》記載東非三國之名,但只是預定航往之地,不確定鄭和是否到達其地。二件石碑,瀏家港〈通番事跡碑〉與長樂〈天妃長樂靈應之記碑〉,這二方石碑,是鄭和自述其功業,主觀性很強,是否可信,需要考察。至於碑文內容,提到非洲二國進貢珍獸,並未敘述鄭和船隊到過這二國。
其次,從非洲出土文物來看,鄭和時代的文物,未見出土於東非。
第三,從航海的條件而言,從阿拉伯地區航行到非洲,利用季風來回需一年,困難度甚高,而對於鄭和,並無在非洲從事政治活動之必要,若需非洲特產可在阿拉伯地區買到。從文獻、考古,與航海來看,鄭和到過非洲之說不能成立。
六百年來的六種形象
六百年來,一直有人談論鄭和,但是鄭和的形象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推移變化,六百年來,每一百年鄭和的形象都不一樣。
第一個一百年,明代早期,鄭和下西洋是罕為人知的皇家特遣的航海活動。
第二個一百年,明代中葉,鄭和下西洋的史料逐漸出現,世人加以並湊,在模糊與錯誤之中,重拾歷史記憶。
第三個一百年,明末清初,鄭和下西洋成為豐功偉業,鄭和成為民族英雄。
第四個一百年,清代中葉,不再有人提及鄭和下西洋,鄭和似被遺忘。
第五個一百年,清末到1970,中外學者讚揚,學界背書,鄭和地位更穩更高。
第六階段,近二十五年,華人極力推崇,美國人、英國人著書宣揚,直到2005
年,鄭和成為「中國崛起」的象徵。2008年8月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
鄭和下西洋史事成為開幕表演節目的焦點。
鄭和的形象一直在變,其中有的是歷史事實,有的是傳說積累,有的是想像附會。
鄭和下西洋是狹隘的皇家航海----宦官航海
學界討論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二種看法,或認為是貿易活動,或認為乃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