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在街頭,各種遮陽的帽子五花八門,把戴帽子的人妝點出各種不同的風姿。
現代人講究帽子的式樣和顏色,因為帽子已經不只是帽子,早已成為搭配現代服裝的一種飾物。
在滿街各種美麗又精心設計的帽子間,偶而看到一頂斗笠,真是令人驚喜,戴斗笠的人,大都是賣菜的阿伯或趕著下田的農夫。
斗笠真是令人懷念的帽子啊!早年臺灣人都戴斗笠,才幾十年時間,斗笠已經失寵。斗笠的好,是它既能遮陽,又能遮雨,式樣簡單、輕便,價錢也便宜。
斗笠是用筍殼做的,做斗笠需要一點技巧,所以一般農民並不自己製造,也不是農家的副業,而是由專業的工廠在製造。做斗笠要先將整支竹子橫切,切下的竹子,看去一層一層的,有綠色的皮和白色的肉,然後將綠色的篾青和白色的篾黃分開,再將篾青剖成細條,然後以一個木雕的模型為底,依模型的樣子編織出斗笠的外型,接著將筍殼覆蓋在編好的斗笠上,用針線加以固定即可。
古人發明用筍殼來製造斗笠,古時候稱這種帽子為笠帽,臺灣人則通稱為斗笠,閩南語有叫瓜笠、笠仔、竹笠。
斗笠在堯舜時代就有了,相傳舜的父親曾經想放火將他燒死,幸好他隨身帶著斗笠,於是搧動斗笠當作翅膀逃離現場。如果傳說屬實,斗笠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臺灣至今仍然有許多農民和漁民在使用。
斗笠戴在頭上,晴雨兩用,而且斗笠有尖頂,又是竹編的,戴起來不會緊包頭部,因此通風良好,而且又衛生,是它受歡迎的原因。
做斗笠的筍殼,要經過挑選,因為斗笠是戴在頭上的,當然要講究美觀,尤其女生愛漂亮,覺得門面很重要,所以要做高級的斗笠,必須選用生長在竹子尾端的筍殼。竹尾的筍殼較為小片,顏色白,做成的斗笠秀氣又美觀。竹子越往下,莖越粗壯,筍殼也越大,大筍殼是用來包粽子的,也拿來做大斗笠,這種大斗笠葉片大,顏色深,不精緻,不討女人的歡心,但是下大雨時,比傘還好用喔!
可惜的是,才短短几十年,時代變遷,人口減少,除了農漁民還戴斗笠,一般人頭上戴的已經由時尚的各式帽子所取代,斗笠業在八十年代全數消失,現在臺灣人戴的斗笠,都是由中國大陸進口的。
處處可見到人們戴斗笠的年代,斗笠,乍看似乎都一樣,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形狀上有些變化。客家人戴的斗笠,笠頂較尖長,笠緣較窄;閩南人戴的斗笠,笠頂較圓,笠緣較寬。細心的人,只要觀察斗笠的形狀,就可以知道戴斗笠的人是客家人或閩南人了。還有一種笠頂比較尖,笠緣較寬的斗笠,可以代替雨傘,而且比雨傘更好用。
劉興欽小時候出門,若遇到下雨時都會戴著超大斗笠,雨停了就將斗笠掛在背後,那樣子很像一隻烏龜,經常被同學笑,所以他最討厭戴大斗笠,但是那個人人都戴斗笠的年代,正是他快樂的童年時代,所以他還是非常懷念戴斗笠的日子,特別為斗笠寫了一首打油詩:
輕便實用小斗笠,
臺灣人的大福氣。
遮雨防晒兼環保,
後代子孫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