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指出,寬容的體現方式包括三部分:對他人的寬容;對自己的寬容;對老人、小孩、農民工等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群體的寬容。
對自己的寬容很難測試,冷暖自知,但對他人和特殊群體的呢?
根據專家提供的測試方案和調查問卷,在瀋陽中街進行了4個寬容度測試。
心理專家表示,對在街頭隨機實施寬容度測試,心理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專家還是較認可這種測試方式的結果。
所以,記者們還是選擇了這種輕鬆而又生活化的方式,希望過程和結果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新聞背景
1995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8屆大會通過 《寬容原則宣言》,宣布每年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
寬容並不是簡單指 "容忍他人行為",而是指承認他人的權利與自由,包容各國的理想與文化,不僅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教科文組織曾在對寬容日的介紹中提到,構建寬容、誠信社會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需要時間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測試一:坐公交車得到理解
男記者穿著迷彩服、藍絨褲,手裡拎著佈滿灰塵的旅行袋、背包和行李箱;女記者則穿上一件紅色大棉襖,抱起"小孩"--小被子裡裹了個布娃娃。
專家說,做測試一定要逼真,尤其是模仿老人、孩子、農民工這樣的群體。於是,參加測試的記者費盡心思找來上面的道具。
第一個測試是抱"孩子"擠公交車。
兩名測試記者來到位於中山路的遼寧日報公交車站點,一輛277開來,上面乘客較多。
抱"孩子"的女記者順利上車。拎著3件行李的男記者故意慢慢上車,行李卡在車門外,後面四五個乘客上不了車了。但沒有催促聲,一個男子幫男記者挪動一下行李:"別著急,慢慢上。 "
此時,先上車的女記者已經坐下了--車上人很多,但給讓座的人更多。
車一開,男記者的背包蹭到了一位老人的褲子上,包上全是灰。記者急忙道歉,老人說:"小夥子,別著急,扶穩了。 "
接著,男記者拎著包往後門擠,包特別髒,有幾個人褲子上沾了浮灰,但記者沒聽見責罵聲。
一站地後,男記者從後門下車,抱"孩子"的女記者被留在車上,一名中年女子提醒女記者,"趕緊下車啊! "這時有人議論了:"這咋哪站是哪站都弄不明白呢? "
專家點評:
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的寬容,對"孩子"母親和"孩子"父親的寬容,甚至比對瀋陽本地人更寬容,體現了瀋陽人的精神風貌,說明瞭瀋陽人的善良。
測試二:商場購物被人尊重
公交車測試結束,兩名記者開始在中街逛商場。
一家大型商場的皮草專櫃內,每件衣服標價都在萬元以上。兩名滿身灰塵的記者昂首挺胸拎著兩件髒兮兮的行李走了進去。
一進門,兩名服務員立即說"歡迎光臨",這句話讓本以為很可能灰溜溜出來的測試記者信心大增。
店裡轉了一圈,女記者把手伸向上萬元的皮草,一旁跟著的服務員馬上說,"如果看中了樣式可以試穿。 "
好!女記者馬上要求試穿,"試一下紅色的。 "服務員用挑桿撐下掛在最頂上的紅色皮草。
女記者對著試衣鏡比量了好久說了一句:"太貴了,買不起啊。"服務員依然面帶笑容幫記者脫下衣服,還說"歡迎下次再來"。
專家點評:
對那些為瀋陽城市建設辛勤勞作的普通務工人員,每個人都應該表現出尊重。即使不是目標消費群體,也保持必要的禮貌,這同樣體現了瀋陽人的精神風貌。
測試三:陌生人幫忙推走車
測試記者選擇了瀋陽市瀋河區東緯路一小區,記者把車橫在一個丁字路口,將車熄火。記者的車一停,丁字路口三個方向的來往車輛均無法通過。
不到一分鐘,就有一輛出租車、一輛三輪車和幾名騎自行車的市民被堵在了路邊。
此時,測試記者打開了車的機器蓋,假裝修車。騎自行車者選擇了從側面的空隙通過,三輪車和出租車繼續等待。
又等了兩分鐘,騎三輪車的人開始嘟囔:"這車停的夠絕的。 "然後,從其他方向離開。出租車輕輕地按了兩下喇叭,表示詢問。
測試記者回答:"車電路斷了,等一會就能修好! "
出租車上的乘客推門下車說:"哥們,我家安空調,著急買件,我幫你把車推到旁邊吧! ""就我們倆,能推動嗎?我馬上就能修好,你再稍微等一會吧! "記者回答。
"來,我幫你們,車推開後就不影響其他人通行了! "一名過路的男子上前,開始同出租車上的乘客一起張羅推車。
3個人將車推到路邊後,出租車迅速離開。記者詢問這名幫忙推車人的姓名,他笑著擺了擺手,離開。
專家點評:
大家幫著推車讓我想起了去年的大雪,當時許多車輛陷在雪中無法開走,路上眾多不相識的人幫推車;今天的測試,又讓人看到瀋陽人的古道熱腸,著實讓人感動,這已經不僅僅是寬容的問題,更是自己付出、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精神。
測試四:"碰撞"後得到微笑
一名戴眼鏡的年輕男子在瀋陽市瀋河區正陽街的人行道上行走,他悠閑地瀏覽著附近的店舖,並沒有發現測試記者已經騎著自行車"沖"向他......
自行車車把刮到了男青年的左胳膊,他大叫一聲,抬起右手使勁揉著左臂。"對不起!是我不小心!"測試記者趕緊賠笑臉,並詢問"撞痛沒"。這名男子皺了皺眉,面對測試記者說:"沒事!騎車小心點,你走吧! ""太對不起了!如果真的沒事?那我走了!"記者再次賠著笑臉。"走吧!看著點道,別再撞人了! "男青年的臉上已經恢復了正常表情。"謝謝,走了啊! "記者笑著向他告別。"再見! "男青年也笑著說。
在碰撞測試中,測試記者騎自行車與多名逛街的市民發生"碰撞",在道歉之後,多數人給予客氣地微笑。只有一名中年婦女說:"騎車不看道,你看什麼呢? "而她面對測試記者的道歉後,也未再多說。
專家點評:
"撞人"相視而笑,更是體現了瀋陽人的寬容。當人們瞭解對方非有意傷害(雖然這次是有意測試)、看到對方主動道歉,人們更多地選擇了寬容。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多說一聲"對不起"表達的是自己的歉意,許多事情都會化干戈為玉帛,許多憤怒都會煙消雲散。那就讓我們對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多表達自己的真誠吧,這樣社會才會更和諧。
新聞後窗
1:太逼真 同事沒有認出測試記者
假扮夫妻的兩名測試記者在前,後援記者在後,4個人剛出遼寧日報社大院,迎面碰見了同事陳浩,陳浩與走在後面的後援記者打招呼,當抱著"孩子"拖著行李的記者與他打招呼,陳浩驚呼一聲,倒退兩步,"啊! "
2:怕挨打 專家給記者背後"撐腰"
在中街進行碰撞試驗時,非常擔心人家不接受道歉怎麼辦,測試記者更是擔心"挨打"。但心理專家告訴記者,"東北人性格非常豪爽,只要道歉,就沒事。 "結果證明,專家說法是正確的。
3:險露餡 測試記者拚命摟"孩子"
女記者抱著假孩子上公交車,一上車就有人讓座,在車上,掩護的記者注意到,一名站著的女子不停地打量女記者懷裡的"孩子"。
事後,這位還未結婚的女記者告訴大家,"我拚命地把孩子往懷裡摟,生怕別人看出來裡面是個可愛的絨毛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