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一、足反射區位置
足部反射區分為足底、足內側、足外側、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順序大致如下:
足底:腎 上腺、腎、輸尿管、膀胱、額竇、腦垂體(垂體)、小腦及腦幹、三叉神經、鼻、頭部(大腦)、頸椎、甲狀旁腺、甲狀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氣管、心 (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腸、小腸、橫結腸、降結腸(左)、乙狀結腸及直腸(左)、肛門(左)、肝(右)、膽囊(右)、盲腸及闌尾(右)、回盲 瓣(右)、升結腸(右)、腹腔神經叢、生殖腺(睪丸或卵巢)、失眠點。
足內側:膀胱、鼻、頸椎、甲狀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內側、前列腺或子宮、尿道及陰道、髖關節、直腸及肛門、腹股溝、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點、便秘點。
足外側:生殖腺(睪丸或卵巢)、髖關節、尾骨外側、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內耳迷路、胸、膈(橫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頭痛點。
足背:鼻、頸項、眼、耳、腹股溝、上頜、下頜、扁桃體、喉與氣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內耳迷路、胸、膈(橫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點、心痛點、落枕點、腰腿點。
二、選取反射區的原則
選取反射區的原則,主要是根據病變所在的部位,即受累的臟腑器官,而不是根據具體的病症。所以,同一器官、同一系統的各種病症,應選取大致相同的反射區。反之,同一反射區可用以治療不同的病症。
腎、輸尿管和膀胱這三個反射區,是足部按摩中極其重要的區域,故稱之為"基本反射區"。其作用是增強排泄功能,將"毒素"或有害物質排出體外,因此,每次按摩開始和結束時都要連續按摩這三個反射區各4∼5遍。
在選取基本反射區的基礎上,再選取與病變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如:
腎臟疾病--腎反射區;
各種眼病--眼反射區;
各種耳病--耳、內耳迷路反射區;
各種鼻病--鼻、額竇、扁桃體、肺及支氣管等反射區;
肺病--肺及支氣管、喉與氣管、心等反射區;
支氣管疾病--肺及支氣管、鼻、扁桃體等反射區;
胃及十二指腸疾病--胃、十二指腸、腹腔神經叢、甲狀旁腺等反射區;
食管疾病--食管、胃、胸等反射區;
肝病--肝、脾、胃、腸等反射區;
膽病--肝、膽囊反射區;
小腸疾病--小腸、腹腔神經叢、甲狀旁腺等反射區;
大腸疾病--小腸、回盲瓣、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腹腔神經叢等反射區;
頸部疾病--頸椎、頸項等反射區;
前列腺症--前列腺、尿道、垂體、甲狀旁腺、生殖腺、腎上腺等反射區;
垂體病症--腦垂體(垂體)、頭部(大腦)等反射區;
甲狀腺病症--甲狀腺、垂體、腎上腺、小腦及腦乾等反射區;
甲狀旁腺病症--甲狀腺、甲狀旁腺反射區;
腎上腺病症--腎上腺、垂體反射區;
睪丸疾病--睪丸、垂體、頭部(大腦)、腎上腺、甲狀腺等反射區;
卵巢疾病--卵巢、垂體、大腦、腎上腺等反射區;
子宮疾病--子宮反射區;
皮膚病--脾、腎上腺、甲狀旁腺、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選取不同部位的淋巴腺)、胃腸等反射區。
由於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是統一的,所以除選取病變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外,還應根據不同性質的病症,和臟腑器官的相關性質去選取同一系統的相關反射區,療效會更顯著,例如:
腦血管病:除選取頭部(大腦)、小腦及腦幹、額竇等反射區外,還應增選心等反射區。
肺部:除已選取的反射區外,還應增加鼻、咽喉、扁桃體、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區。
各種炎症:應選取脾、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選取)、腎上腺、甲狀旁腺、扁桃體等反射區來配合。
各種癌症:應選取脾、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選取)、腎上腺、甲狀腺、甲狀旁腺等反射區相互配合以增強免疫力。
操作方法
一、按摩的順序
全足按摩,應先從左腳開始,按摩3遍腎、輸尿管、膀胱三個反射區,再按腳底、腳內側、腳外側、腳背。由腳趾端向下依次按摩,即總體按摩方向是向心性按摩,沿著靜脈 、淋巴回流的方向按摩。如記憶不清,可將足反射區圖放在旁邊,按圖索驥進行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每個反射區按摩3次,必要時可增至6次。
重點按摩時,大致上可按照基本反射區→病變反射區→相關反射區→基本反射區的順序進行。按摩結束後,無論是全足按摩還是重點按摩,都應將按摩完畢的腳踝先按順時針方向再按逆時針方向分別搖轉4∼6次,才可結束。
在按摩時,關鍵點是要找準敏感點,這樣不需要用多大力量,被按摩處就會感到酸痛感覺,才會有療效;如果找不到敏感點而蠻幹一通,只會全無效應而白費力氣。
二、按摩的力度
按摩力度的大小是取得療效的重要因素,力度過小則無效果。反之,過大則無法忍受,所以要適度、均勻。所謂適度,是指以按摩處有酸痛感,即"得氣"為原則。而所謂均勻,是指按摩力量要漸漸滲入,緩緩抬起,並有一定的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快節奏的按摩一般適用於急、重症和疼痛嚴重的疾病,慢節奏的按摩主要適用於慢性疾病。
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機理就是以對反射區的良性刺激,而達到調整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作用,使體內產生自癒力。所以對多數反射區來說刺激強一點,痛感重一點,效果就較好,不痛則無效果。對骨骼系統的疾病治療,必須用強刺激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嚴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反射區、肝臟病患者的肝臟反射區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經反射區,力度就應減弱,按摩處只要有輕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補瀉兩種手法,按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對實證、體質較好的患者,力度可適當加大,採用強刺激手法;而對心臟病等虛證及老年人、兒童、女性和重病體弱者則用弱刺激手法,延長療程,使患者的內部機能逐漸恢復。還有,對敏感性強的反射區力量不能過大,而對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區應適當加大力度。總之,要區別對待。
三、治療時間
在進行按摩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病種、症情及其體質,掌握好按摩時間,一般對單一反射區的按摩時間為3∼5分鐘,但對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必須按摩到5分鐘,以加強泌尿功能,從而把體內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總體按摩時間應控制在30∼45分鐘,對重病患者,可減為10∼20分鐘,按摩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利於恢復健康。
重症、急症病人,每日按摩1次,慢性病或康復期間可隔日1次或每週2次,一般以7∼10次為1個療程,休息幾日,再進行第2個療程,直至痊癒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