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的今天(1945年11月9日),位於長安街兩頭的兩座城門被正式命名為"建國門"和"復興門"。再早有資料記載"在北京長安街上的建國門和復興門,原是日偽統治時期興建的兩座城門,當時名叫啟明門和長安門。"。
其實,據一些史誌記載:民國早期已有此兩門的上述叫法,長安街西邊有一豁口樣式的城牆出入口,因接長安街,故名"長安門"。相應東邊則叫"啟明門"。兩個名稱是誰所起?因何而起?均未見記載。這與一些文字所記"此兩門名稱為日本人入關後所起。"有明顯不同。
日本人在佔領期間,倒是有過在長安門(後復興門)外向西至萬壽路、五棵松一帶修一條大路的做法。此大路名稱引人注目,叫"復興大路"。據中國作協刊物《中國作家·記實》第七期侯震的文章《千年遺產和一紙規劃》所言--
......日本人的意思是要在北京長期待下去,不是在長春搞了一個京都偽政府嗎?還搞了條政府街,他就想在新北京也搞一條政府街,再搞一個大廣場。可是日本人就修了一條復興大路,就是現在的復興門外大街,五棵松路的基礎打好了,但還沒有鋪油,日本人就完蛋了,沒搞起來......
大概不能算作巧合,當年日本人規劃和修建中的復興大路恰是在長安門外至五棵松之間,而改名是在1945年的今天,那麼不論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之下"還是哪個政府同意情況下,統統都是沿襲了門外"復興大路"的意思而稱"復興門"。如此看,位於長安街西頭的"復興門"之稱起自日本人的"復興大路" 就成為合理推斷。換句話說,是日本人給長安街西頭這個豁口城門起的名稱。而如今依然存在的"復興門外大街"和"復興門內大街"名稱亦當認為是日本人影響所至。
在這裡有個時間上的差誤:一說是1945年正式改名復興門,一說是1949年改名,兩個時間分別為兩個政府天下,其"政府"所指又是哪家呢?這些都給後人留下迷惑。想來人為的因了政治需要而錯記的可能性較大。這樣的修史實際上是很悲哀的,而在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這也成為稀鬆平常,甚而至於構成為政治服務的治學"真言"。
說到日本人"想在新北京也搞一條政府街",並且位置定在城西,既五棵松,就要順帶提起梁思成當年亦是主張行政區西移而留下完整的以紫禁城為軸心的千年文化符號。顯然的是,無論日本人還是"梁陳方案"均以保護或者避讓歷史文化遺蹟為前提。而之前之後的北京政府卻直接佔用了有其數百年歷史的封建王后之地為政府所在,其顯然的是,依舊因循了封建王朝的宮廷文化心態,亦是為日後集權維持埋下伏筆。當然,其間蘇聯人扮演了煽風點火的角色也是促其成的重要原因,此為另話......
歷史教訓必須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