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1-07 13:37:00作者:林之光
古人形容苦熱,多從高溫環境描寫。例如宋代戴復古在〈大熱〉中說,"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農曆,下同)。"他把高溫環境比做在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
再如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唐代韓愈更是具體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手磨袖拂心語口,慢膚多汗真相宜。"把大熱天之熱,比做人在窯、爐和甑中被燒烤、蒸煮,真是形容到了極點。
古詩中描寫人體在苦熱中的狀態主要用流汗。例如唐代司空曙的"嘯風兼熾焰,揮汗訝成流"(〈苦流〉);宋代張來的"欲動身先汗如雨"(〈勞歌〉;戴復古的"田水沸如湯,背汗濕發潑"(〈大熱〉)。
古詩中還常通過周圍事物的反應來側寫苦熱。
宋代梅堯臣的〈和蔡仲謀苦熱〉:"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天氣熱到乾柴出烈火、液體熬成膏、鳥嫌羽熱、獸嫌毛熱。
杜甫大概是不太耐熱的,至少他在酷熱天氣中曾經"束帶發狂欲大叫","安得赤腳踏層冰"(〈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苦熱〉中講了種種苦熱景象之後,竟然異想天開地"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他熱得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也許,詩人們確實是熱怕了,以致宋代範成大竟然寫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景似潮來"(〈秋前風雨頓涼〉)。這就是說,為了苦熱快點過去,甚至連加速衰老(意味著壽命縮短)都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