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感受老美的「隨便」文化(圖)


我剛到美國時,對老美頗看不慣,覺得他們連基本的禮貌都不講。我女兒在美國念小學,有一次,我到女兒的班上旁聽,看到學生上課時把腳放在桌子上,嘴裡還嚼著口香糖,而老師也坐在桌子上講課。我就此請教了女兒的老師,老師說,在放鬆的狀態下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

在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這才發現,老美就是這麼隨意。在他們看來,這些舉止很正常,談不上不禮貌。記得國內的很多星級賓館都有這麼一條規定: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內。如果你穿著拖鞋,賓館門口的保安準會把你攔下。可是在這裡,許多美國人穿著拖鞋進出各種公共場所:教室、圖書館、賓館、商店、教堂......

西裝,顧名思義,是源於西方的服裝。當西裝成為中國各階層男士的主流服飾時,美國人卻很少穿西裝。在大街上、校園裡,最流行的裝扮是牛仔褲、運動鞋,有時,一整天都見不到一個西裝革履的。我到美國一年半,只穿過一次西裝,那是到華爾街一些著名的機構訪問,不得已而穿之。金融界人士都穿職業裝,咱們去參觀,自然也得正式一點兒。

美國人的隨便還體現在稱呼上。大多數人喜歡你直呼其名,如果你"尊稱"他為"博士"、"教授"、"牧師"、"經理",那就顯得見外了。我女兒除了叫她的老師"女士"或"先生"外,見到其他美國人(不管是長輩還是同輩),一律叫對方的名字,不像在國內,非得叫"叔叔阿姨"。一位嫁給老美的河南姑娘說,她第一次到婆家時,按中國人的習慣把丈夫的父母稱為"爸爸媽媽",可對方"不領情",非讓她改口叫名字。

美國人不興送禮,初次上門時,帶點兒小禮物稍微意思一下就行,禮輕情義重。我從國內帶了些有特色但很便宜的東西,比如草編燈籠、中國結之類的,美國人都很喜歡。老美請客也很簡單。我去過十幾個美國朋友家中,各家準備的飯菜大同小異:主食(米飯或玉米、麵包)、牛肉(雞肉或火腿)、蔬菜或水果沙拉、甜點(蛋糕、冰激凌)。和美國人一起上街吃飯,如果事先沒有聲明誰請客,那就是各付各的。有一次,一位剛從中國旅遊回來的美國朋友,希望我把他未用完的300多元人民幣兌換成美元。他約我在酒吧裡見面,我們各要了一瓶啤酒,結賬時,他只付了他的酒錢,我的還得自己付。總而言之,在美國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我有位女同學,在國內時當過黨校的老師、報社記者,後來,她和家人移民到了美國。我問她,來美國7年了,有什麼感觸。她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擺脫了國內複雜的人際關係,雖然干的活兒比國內累,但心不累,活得輕鬆。"

不拘"小節"拘"大節"

美國人不拘小節,但拘大節。不過,他們的"小節"、"大節"和咱們理解的不太一樣。在老美看來,有關個人的事屬於"小節",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張揚個性,但和社會或他人有關的事,便是"大節"。比如,美國人對公共秩序的遵守令人肅然起敬。在這裡,我沒有見過排隊加塞兒的,沒有見過在室內公共場所抽煙的,沒有見過隨地吐痰的,沒有見過亂扔垃圾的,沒有見過在大街上吵架的,沒有見過亂停車、闖紅燈的。

老美注重自己的隱私,也尊重他人的隱私,不喜歡議論別人的"家長裡短"。這方面的規矩很多,比如,不能問對方的收入、年齡、信仰等私人問題。我太太在美國一家醫院當訪問學者,有一回,她看到一位護士穿了件漂亮的時裝,誇了對方一通之後問"這衣服多少錢",對方頓時目瞪口呆,過了幾秒鐘才斷斷續續地說" 很貴很貴的"。我太太這才意識到,自己"犯規"了。和中國校園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在美國大學校園裡,很少看到情侶卿卿我我、摟摟抱抱,甚至連手拉手走路都不多見。一位美國朋友對此的解釋是:"男女之間的事純屬個人隱私,大多數人不願在公開場合表現出親熱。"



来源:搜狐社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