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極度動盪的金融市場環境下,一些對匯率方向判斷有誤的亞洲企業紛紛曝出大額外匯交易虧損,業內人士認為,這突顯這些企業決策存在漏洞,且欠缺抵禦市場波動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願。
亞洲的企業紛紛投資衍生產品,可這卻導致其在美元和日圓急風暴雨般的漲勢中無處藏身。或者可以說,他們已深陷於大宗商品及其相關貨幣崩跌的陷阱之中。
韓國及印度企業面臨的匯率變動損失尤為嚴峻,投資銀行消息人士表示,該問題會愈演愈烈,同時很可能有更多企業栽在大宗商品衍生工具上。
上週中資企業公布了一連串嚴重的外匯交易損失。中信泰富(0267。HK: 行情)此前宣布,在未經授權的澳元外匯期權交易上潛在虧損約20億美元。
而據另一投行消息人士稱,許多香港企業亦未經過適當對沖即簽署衍生品交易。但以上投行消息人士均因銀行與客戶關係而不願透露姓名。
無論是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未全面理解衍生品合約,還是他們故意投機以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答案尚不得而知。
但顯而易見的是,幾乎沒有企業主管預料到,他們在投機會中這麽快失手,虧損金額如此巨大,且自身似乎不堪一擊。
英國能源風險管理顧問Tom James表示,"即便理解了產品本身,你仍需明確自身擁有穩固的風險管理結構:人員、系統以及最重要的報告制度。"
敏感程度與日俱增
澳元大瀉令中信泰富遭災,而日圓大漲或使許多日本企業的衍生品交易遭受巨額虧損。此外,棕櫚油、銅和石油等商品價格下挫,或令相關企業步履維艱。
自從中信泰富事件爆出後,市場對於衍生品投資的敏感程度與日俱增,甚至有關外匯投資的臆測也令許多企業的股價受挫。
環球綜合企業--香港和記黃埔(0013。HK: 行情)上週稱無持有槓桿或結構性外匯產品,此前公司股價因外界對其外匯產品投資疑慮而下跌。
馬來西亞第二大棕櫚油種植園公司--凱業集團(IOIB。KL: 行情)股價上週一個交易日內大瀉20%,此前市場傳言公司在美元交易中有大量敞口。同樣,公司對此反應是沒有外匯投機舉動。
韓圜的跌幅最為慘重,今年為止兌美元已跌去三分之一,單本月就下挫15%。
韓圜貶值令參與KIKO合同的韓國中小型企業損失慘重,KIKO(入局選擇權和出局選擇權)是流行於出口商之間的一種合同,若韓圓兌美元在一定範圍內浮動,它允許企業以固定匯率售出美元,但若低於上述區間,企業不得不以低於市場匯率虧本售出美元。
今年稍早,印度多家企業將幾家銀行告上法庭,因後者為其投資的外匯衍生品資產縮水。
問題仍在發酵中,印度軟體企業Hexaware Technologies(HEXT。BO: 行情)就是又一例證。上週公司預計季度淨利潤將下跌57%,受累於外匯套期保值交易的損失。
亞洲地區市場正在縮水,且全球經濟放緩導致需求枯竭,該地區企業處境艱難,對於其風險對沖交易的擔憂更是不斷。
外匯投機帶來無限風險
當亞洲股市還在大幅上漲時,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簽訂了各種合約,在匯率走高時對其有益,而若匯率下跌則會造成損失。
中信泰富的虧損即與其在澳洲鐵礦石項目中採用的外匯期權合約(Currency Accumulator)這種貨幣衍生品,以及澳元匯率有關。
與KIKO合同相似,這種合約允許公司在澳元匯率為90美分至1美元上方某個價位上限區間買進澳元。但若澳元跌破某一價位時,公司也必須買進,由此帶來無限的風險敞口。
但澳元兌美元已從7月間98美分的記錄高位跌至本週來的60美分低點。
想要為此類壓注的總體風險水平做出評估並非易事。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今年4月時的估算,當時未結清的外匯期權合約價值約為230億美元,但銀行家及分析師認為實際上要高得多。
發展迅速的亞洲新興企業一般不願意花錢購買鎖定下行風險的保護,而這通常可以通過購買"看跌期權"就可實現。
銀行業人士稱,普遍存在的則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投機形式,即通過衍生品或零成本期權直接押注一種貨幣的走勢。這種投資策略在一定的價格以上可提供無限制的保護,但匯率一旦跌破某一個價格水準,同樣也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香港一位資深銀行家表示,"這說明,沒有經歷過完整經濟週期的人,很少能對期權對沖策略有深刻的理解。"
来源:路透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