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呢?西夏文字殘篇至今無人能解,樓蘭古國被風沙整個吞沒。
宋大儒朱熹對這個問題有文學性的論述:"問:天地會壞否?曰:不會壞,只是相將人無道極了,便一齊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盡,又重新起。"(《朱子語類•卷一》)
唐杜甫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湖萬古流"詩化語言與朱熹的 "人物都盡,又重新起。"約略同。只是杜甫的意思是針對具體的個人,不是朱熹般地從大文化的角度來說事。
千年前的朱熹認為天地不會壞,其實就是認為文化不會毀滅,會一代代傳承下去,會一如既往地傳承下去。此處不傳,彼處傳;此人不傳,彼人傳。依朱熹之論,衡之當世,應該是:縱大陸"人物都盡",港臺、東南亞、日韓、北美諸地,能"又重新起"。但他做夢也不會想到生態破壞生態崩潰的當今現狀。大陸的生態崩潰會連帶及港臺、東南亞、日韓以至整個世界。
當然,這是極而言之。即大陸,也是存在著"......人無道極了,便一齊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盡,又重新起。"的可能,何況天下之大!只是果真有那可能,那將會出現一段十分漫長而痛苦的歷史時期。
被稱為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早在前世紀初,就提出了世界文化三大路向之說: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三大文化路向代表了三大不同的人生問題和人生態度。
西洋文化是人對物的問題,其人生態度是向外用力的態度。"現在總說作:從身體出發。"
中國文化是人對人的問題,其人生態度轉而向內向裡向心用力的態度。"現在說作:從心(理性)出發。"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是佛家的出世文化。
梁漱溟論西洋文化曰:
西洋文化的淵源所自、世稱"二希"-----希臘(Hellenism)、希伯來(Hebrewism)。羅伯特生(Fredericd Robertson)論希臘思想有數點甚為重要:(一)無間的奮鬥;(二)現世的主義;(三)美之祟拜;(四)人神崇拜。可見他們是以現世幸福為人類之標的的,所以就努力往前去求他。這不是我向所說的"第一路向"是什麼?而希伯來思想是出於東方的---竊疑他遠與印度有關係。他們與前敘希臘人的態度恰好相反,是不以實現幸福為標的---幾乎專反對現世幸福,即所謂禁慾主義。他們是傾向於別一世界的----上帝、天國;全想出離這個世界而入那個世界。他們不順著生活的路往前走,而翻身向後了,----即是我們所謂"第三條路"。西方自希臘人走第一條路就有許多科學、哲學、美術、文藝發生出來,成就的真是非常之大!接連著羅馬順此路嚮往下走,則又於政治、法律有所成就,卻是到後來流為利己、肉慾的思想,風俗大敝,簡直淫縱、驕奢、殘忍、紛亂的不成樣子!那麼,才藉著這種希伯來的宗教----基督教----來收拾挽救。這自然於補偏救弊上也有很好的效果,雖然不能使那個文明進益發展,卻是維繫保持之功實在也是很大。然而到後來他的流弊又見出來了。一千多年中因為人們都是系心天國不重現世,所以奄奄無生氣,一切的文化都歸併到宗教裡去了。於是哲學成了宗教的奴隸;文藝、美術只須為宗教而存;科學被擯,迷信充塞,乃至也沒有政治,也設有法律。這還不要緊,因為教權太盛的原故,教皇教會橫恣無忌,腐敗不堪,所以歷史稱為中古之黑暗時代!於是有"文藝復興"、"教宗改革"的新潮流發生出來。所謂"文藝復興"便是當時的人因為藉著研艽古希臘的文藝,引起希臘的思想、人生態度。把一副向天的面孔又回轉到人類世畀來了。而所謂"宗教改革",雖在當時去改革的人意思或在恢復初時宗教之舊,但其結果不能為希伯來的路向助勢,卻為第一條路向幫忙,與希臘潮流相表裡。因為他是人們的覺醒,對於無理的教訓,他要自己判斷;對於腐敗的威權,他要反抗不受,這實在同於第一路向的。他不知不覺中也把厭絕現世傾向來世的格調改去了不少。譬如在以前布教的人不得婚娶,而現在改了可以婚娶。差不多後來的耶蘇教性質逐漸變化,簡直全成了第一路向的好幫手,無復第三路向之意味。勉勵鼓舞人們的生活,使他們將希臘文明的舊緒,往前開展創造起來,成功今日的樣子;而一面教權封建權之倒,復開發近世國家政治、社會組織之局面。總而言之,自文藝復興起,人生之路向態度一變,才產生今日所謂西方文化。考究西方文化的人,不要單看那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科學、德謨克拉西的面目,而須著眼在這人生的態度,生活路向。要引進西方化到中國來,不能單搬運,摹取他的面目,必須根本從他的路向、態度入手。但是四五年來,大家只把科學方法,德謨克拉西的精神說來說去,總少提到此處。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P381)
上世紀初的這一段議論將西方文化的本質予以透徹的剖析,其長處短
處一目瞭然。
梁漱溟論中國文化曰:
"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中國生活是理智運用直覺的"。中國文化"精神移用到人事上,於物則忽略。既不是中國人笨拙,亦不是文化進步遲慢,而是文化發展另走一路了。"(《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認為世界文化的終極是走印度文化一路。這恐怕同梁漱溟本人從少年起就是虔誠的佛教徒不無關係。
梁漱溟認為世界文化的明天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梁淑溟說:"除了信賴人的理性,不再信賴其它。這是何等精神,人類便是再進步一萬年,怕亦不得超過吧。"又說:"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中國文化要義》)
西方文化偏物質、偏欲,中國文化重心靈、重情。在物質極大豐富,可各取所需的未來社會中,欲的需求都能得到完全的饜足;而靈的、情的追求、平衡、滿足則永無止境。
西方文化將心靈、感情的追求、平衡、滿足向外用力,終極指向寄託於宗教、上帝。
中國文化則向內向裡向心用力,返諸自身、自己、心靈、理性。
中國文化在這一點上、在這根本性的一點上,與西方文化截然相反。中國文化就是追求、平衡、滿足心靈、情的文化。儒家重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是向裡向內向心的文化;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首重個人自我修養的完善完美,家、國、天下居次。"進為良相,退為良醫",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至善至美,圓融柔和,益人益己益世的文化;它同純然的奮爭,非要如何,非此即彼的文化是迥然不同、高下有別的。這在將來的世界,是會顯示出巨大的作用來的。
向內向裡向心用力,返諸自身、自己,是自身理性的徹悟,這有別於向上帝傾訴。無論是苦難還是仁義,都是自身自己的事。這與從耶穌基督處索取大愛、把苦難推給上帝寄望於上帝的悲憫理解,是迥然有別的。自身的徹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1935 年1月,王新命等十位教授聯名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958年元旦,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勱、徐復觀等人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考諸兩宗宣言,都有出臺的社會背景或事件基礎。上世紀三十年代號稱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阻礙地實行" 拿來主義",崇洋趨新成為時尚,王新命等人是針對國人西化風尚有感而發,要求國人心中有文化本位的觀念。至於五十年代臺灣地區的文化宣言,則是一批真誠的儒者,或說以中國文化自命的踐履者們,激於羅素等西方大哲骨子裡的"西方中心主義"而發布的莊重的聲明。
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諸新儒家的宣言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民主思想的萌芽,這同西方的民主憲政是有共通、相容之處的;歷史的發展,需要中國建立民主制度。
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思想萌芽與西方的民主憲政熔於一爐,是中國未來文化的走向。
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四位浸淫西方文化日久,不同於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金岳霖、賀麟、馮友蘭諸儒學大家囿於大陸,故他們於東西方文化如何熔於一爐的見解,有高於梁馬諸公者。但是必須明白無誤地指出:這是在他們全都一致地立足於中國文化本位的大前提下,也就是筆者在第四章所說的:"中國需要以中華文化為主地來接納消化西方文明。"雖然這是老掉牙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生常談,但在這一根本問題上,新舊儒家的"老生""新生"是完全一致的。這也是同梁漱溟世界文化的明天是走中國文化路向說大體一致的。
近年來,大陸儒學昌盛,各地有讀經堂之類的學校興辦,以教育《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唐詩宋詞......為主。值此沉淪墮落之世,儒學沉渣泛起乎?迴光返照乎?重掀波瀾乎?幫忙乎?幫閑乎?論者見仁見智。以大歷史角度視之,以三大文化路向觀視之,在物慾高漲氾濫的時刻,人心重歸本位,向裡向內,尋找、追求靈與情的平衡、滿足,無論膚淺深刻,都是好事。哪怕只是曇花一現,也是穿透沉沉黑幕的一縷光明,帶來中華文化復興的一絲可能和希望。
最近榮獲有人文學界諾貝爾獎之譽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獎的余英時先生在頒獎儀式上說,"如果歷史有所指引,那麼中國與西方文明對於基本價值有極大的重疊。畢竟對於共同人性與人格尊嚴是道教的義理,他更為深信,一旦中國文明重返儒家之道這個主流,有關中國對抗西方這個關聯性問題將終告結束。"(臺灣中央社劉坤源報導,轉引自:新世紀新聞網)
基督文化有創世紀、有世界末日。"儒家沒有‘創世紀',也沒有‘世界末日',但是隨時都可以是‘創世紀'或‘世界末日'。"(余英時語)這正是儒家文化異於其它文化的高明之處。
荀子曰:"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大學》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創世紀的意思,隨時都是創世紀的意思;反過來看這兩句話,也就是漆黑一團,乃混沌初始,亦世界末日也。這是中國文化準確透徹簡明扼要地詮釋當世的典範語言!
縱觀近現代史,在西方文化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的景觀下,中華儒學的復歸曇花屢現。曇花絕美,一現足觀;屢現者,正是留戀不去,生命力時時勃發的徵候。既屢屢"一現","一現"亦即"永現",庶幾曇花轉為"天花",遍撒中華,儒學復歸,汲取西學精華,融為一體,中華文化復興可期也。
筆者服膺梁漱溟世界文化三大路向之說。世界的明天是中國文化。中國的明天無論有無,都在我們人人心中!願人人自省,向內向裡向心,為中國明天的存活和到來努力。
附記
本書寫作主要參考書目、資料:
《論語》、《易經》、《老子》、《史記》、《戰國策》、《國語》、《莊子》、
《墨子》,
《聖經》、《柏拉圖對話錄》,
《哈維爾文集》,
史密斯《中國人的性格》,
吉拉斯:《新階級》,
《梁漱溟全集》,
《魯迅全集》,
《胡適文存》,
《王若望全集》,
《劉賓雁紀念文集》、
劉賓雁:《第二種忠誠》、《人妖之間》、《在橋樑工地上》、
《劉賓雁自傳》,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士與中國文化》、《重尋胡適歷程》,
北明:《史前意識的回聲》、《告別陽光》,
鄭義:《中國生態環境緊急報告》、《歷史的一部分》、《紅色紀念碑》,
萬之:《十三歲的足球》,
巫寧坤:《一滴淚》,
蘇煒:《獨自面對》、《迷谷》,
張郎郎:《大雅寶舊事》,
康正果:《生命的嫁接》、《我的反動自述》,
汪建輝:《中國地圖》,
盛雪:《遠華案黑幕》,
廖亦武:《冤案錄》、《底層訪談錄》、《證詞》、《土改慘案系列》
《當代中國研究》、《中國之春》、《北京之春》、《民主中國》、《觀察》、
《議報》、《開放》、《爭鳴》,
博訊網站、新世紀網站、大紀元網站、民主網、北大三角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