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0-19 07:52:31作者:周勍
"假奶片"、"奶片奶粉造"、"奶片無鮮奶"--這些國內奶片市場接連出現的質疑聲音,給這個中國乳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潑了一盆"冷水"。目前,經銷商對奶片經營信心下降,部分城市超市奶片開始下架,並要求出示相關營養證明,重慶地區要下架奶片產品,廣州地區消費者拿已購買的奶片向經銷者退貨、索賠等等。
近日北京市技術質量監督局分別對熟肉製品、罐頭食品進行檢測,顯示熟肉製品的合格率為75%,不合格產品的主要問題是使用國家禁止的苯甲酸或山梨酸含量超標;食用菌罐頭半數不合格,合格率為54.5%,番茄罐頭合格率為66.7%。抽查中發現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質量問題較突出,佔不合格產品總數的 77.8%。8月6日,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對北京市生產的碳酸飲料進行抽查的結果,共抽查北京市29家企業生產的碳酸飲料30種,合格18種,抽樣合格率為60%。抽查中發現的質量問題主要是酵母菌和菌落總數超標、二氧化碳氣容量不符合標準。
江蘇省近期對543個裱花蛋糕加工企業(商務、超市、專賣店)進行了專項檢查,抽檢的113份裱花蛋糕中,僅有65份合格,合格率為57.5%。為此,江蘇省衛生監督局發布了散裝直接入口食品的消費警示公告。
在湖南,老百姓大都有用罈子醃泡菜的習慣。而剁椒魚頭這道菜幾乎是所有吃湘菜的人必點的用泡菜烹製的佳餚。然而湖南嶽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支隊日前搗毀了該市湘北市場的一個醃醃製泡菜的作坊,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地面上,雜亂無章地堆放著80多個黑色塑料袋,而用來醃製泡菜的鹽水中,竟然還漂浮著黑色、白色的類似蛆狀的死蟲。
北京市海淀區質監局及時查封了設在西郊冷庫內的兩家銷售、倉儲"錢江牌"蕭山蘿蔔乾的個體批發商,並查扣了25噸1300餘箱即將銷往京城星級酒店的劣質"錢江牌"蕭山蘿蔔乾.這些蘿蔔乾苯甲酸鈉含量超過國家強制標準5至7倍。
4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4種增白劑超標嚴重的產品,分別是:陝西西安秦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秦老大"牌特級精品面、上海美點製麵有限公司生產的"美點"牌強力拉麵、江蘇南京創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壽桃牌"蕎麥麵、"壽桃牌"家常面挂面。同時還公布了2004年第一季度白糖和紅糖質量抽查結果,4種問題比較突出的白糖產品,它們是:海南海口瓊山美安糖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荔花"牌白砂糖、雲南保山市隆陽區福隆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長宜"牌綿白糖、雲南雲縣幸福糖業公司生產的"幸舞"牌白砂糖、雲南華寧八方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無商標白砂糖。主要問題是有害物質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糖分含量不足、雜質太多、標識標注不規範等。
筆者為了採訪國內首批自主研發出"瘦肉精"檢測試紙條的高新技術企業江西中德大地生物有限公司,曾在當地逗留幾日,發現僅省會南昌市的食品安全情況就不容樂觀,下面便是筆者摘錄當地幾家報紙的相關報導:
《南昌晚報》5月18日報導,南昌蛋糕店隨意更換麵包生產日期、把快霉變的麵包製成小餅乾,更有甚者,將中秋節沒賣出去的月餅"去皮"後餡料再利用,從月餅轉到麵包上,製成廉價的水果麵包。同時,劣質芝麻經色素加工或用工業染色劑進行"包裝"製成的"優質黑芝麻",現在已顯現南昌農貿市場。
《江南都市報》報導2004年7月9日,九江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就端掉4個製造假冒偽劣食品的窩點:用焦糖色素、甜蜜素等原料製成百事可樂、鮮橙多等飲料;用潲水油加工豆製品;在滷菜中添加品紅甲苯酸鈉等化學藥品;醃菜使用硫酸和氫氧化鈉,蛆蟲綠毛佈滿醃菜。同天,撫州市一舉搗毀兩家生產黑窩點,查獲由廢舊瓶子罐裝的假冒"香港天域醬油"120餘箱、1440餘瓶;收繳在陰暗的衛生間內灌水的假冒"北京特麗潔純淨水"60餘桶。
《南昌晚報》7月16日報導,南昌市福山巷菜市場的豬肉經營戶熊女士,從指定屠宰點買來的,蓋有公章、檢疫證明齊全的豬肉竟然是"黃膘肉"。這種肉不能食用,否則,會出現腹瀉、噁心等症狀。
《江南都市報》7月27日報導,記者在南昌20多家菜市場均發現了垃圾肉在出售,這些豬乳房(乳腺)、帶有淋巴的豬肉和帶著血水的髒兮兮的"邊角料"大部分由小餐館收購,或者用來做豬油生意,或者與好肉混在一起絞成肉餡,用來做包子餡或餃子餡。
江西質量技術監督局7月分別對食用植物油、醬油、冷凍飲品等產品進行了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食用植物油合格率為88.7%,花生油產品僅六成合格,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溶劑殘留量超標;黃曲黴素超標;酸價超標。醬油合格率為64.0%,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氨基酸態含量偏低;蛋白質含量偏低;銨鹽不合格。冷凍飲品兩成不合格,其中冰棍合格率僅為63.6%。主要問題是大腸菌群超標;蛋白質、脂肪不達標;理化指標不合格;產品標籤問題多。
最為嚴重的是以江西共青城而聞名的"煌上煌"集團公司的鹵製品,連續在南昌市和豐城市引發群體性食物中毒,導致幾百人住院搶救治療,使得"煌上煌"這一聞名全國的名優產品在當地談虎色變,相關連鎖店被職能部門責令關門整頓。
在"6•22"食物中毒事件後,經過十多天的緊張調查,南昌市有關部門已向社會公布了"6•22"食物中毒的真正原因--"煌上煌"代銷店由於端午節進貨量過多以及沒有較好的消毒設施而導致金黃色葡萄菌的繁殖產生毒素。
隨後,在南昌市青山湖區疾病控制中心、青山湖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監督下,"煌上煌"集團將引發"6•22"食物中毒事件的郊縣5家代銷店收回封存的 1000餘公斤價值12萬元的產品,在南昌市桃花洲集中進行了公開銷毀。一份市場問卷資料顯示,有52%的消費者希望"煌上煌"盡快通過整頓驗收後恢復營業,但也有18%的消費者對購買"煌上煌"的產品產生了害怕和擔心。就此事件,"煌上煌"集團主席徐桂芬代表"煌上煌"集團向市場和消費者鄭重承諾:公司對所有產品實行質量安全追溯制,不僅對產品負責,更要對消費者負責,誠信是公司生產經營和發展的基本準則。公司時刻警示全體員工"食品安全大於天"。
在筆者臨別當天的《江南都市報》上,7月24日頭版頭條以"本報獨家報導引起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高度重視 蔬菜安全大檢查昨展開"為題作了詳細報導,但願當地媒體的鼓與呼和政府的重視能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撐起一片藍天!
每週日的12:30,中央臺新聞頻道準時播出的《每週質量報告》已經成為中央臺的一檔黃金欄目,由於其頻頻報導食品安全惡性個案而使得收視率日漸攀升。很多群眾都準時收看,從中大開眼界,瞭解了很多"聞所未聞、想也不敢想"的黑幕。諸如:用含高致癌物質的明礬為食用瓜子、水果美容;在粉絲中加入氨水、化肥等等。正如節目開頭中所說:"你所看到的,是你所想不到的;你所想到的是我們要為你努力求證的",他們揭出的每一件個案可稱為觸目驚心,令人髮指。
然而,在揭示了眾多事實與黑幕的同時,不免讓人擔心:中央臺在製作節目時細緻到了造假的每道工序、每一個流程,可政府的法規和打擊力度又很受侷限,在這場良知與流氓賽跑過程中,《每週質量報告》會不會成為造假的教科書?
而另一種擔心則是:央視《每週質量報告》這檔欄目究竟還能走多遠?還將會遇到什麼壓力?這並非空穴來風式的猜測,僅從7月4日該節目"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式的共同打造有質量生活的節目內容判斷,他們一定是遇到了什麼,這點央視老名牌節目《焦點訪談》的曝光率直線下降,便是例證。那麼,《每週質量報導》到底遇到了什麼?又是誰強加給他們的什麼?但願這是杞人憂天。
作為弱勢群體的民工,欠工錢已讓他們欲哭無淚了,而今又爆出工地老闆為節省開支,用含有最強致癌物黃曲黴素的陳化糧供他們食用,更使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最近一段時間,河北、黑龍江、遼寧、天津等十多個省市的糧油批發市場上,陸續出現了這種價格非常便宜的"民工米"。央視《時空連線》4路記者分別到河北省廊坊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及北京、天津的糧油市場進行了調查。
記者發現,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陳化糧甚至在天津、北京等市場公開銷售。在河北廊坊市最大的農貿產品批發市場朝陽市場內,有一半以上的糧油攤位都出售 "民工糧",但這種"民工糧"大多是藏在後庫房內,和其他大米相比,民工糧顏色發黃,手捧著聞聞,還有一種發霉的味道。知情者透露,這些"民工糧"一直在出售,都是賣給工地的,只不過就是今年賣得特別凶。一袋46公斤的所謂"民工糧"僅售48元,一般的米賣出一袋,米店老闆也就能掙1塊多錢,而"民工糧" 價格雖然便宜了三分之一,但其一袋的純利至少在7、8塊以上。
"民工糧"因大量銷往工地而得名,工地食堂在加工 這些民工糧的時候還會採用特殊的辦法。其關鍵就是浸泡加揉搓,這麼一搓一泡,民工糧黃色沒有了,難聞的霉味也淡了許多,而且一粒粒的米還白白胖胖的,可謂舊貌換新顏。記者暗訪一個糧販得知,一車皮捎回400袋來,很快就賣沒了,另一個糧販每天就能賣出四五千斤"民工糧"。
待續
近日北京市技術質量監督局分別對熟肉製品、罐頭食品進行檢測,顯示熟肉製品的合格率為75%,不合格產品的主要問題是使用國家禁止的苯甲酸或山梨酸含量超標;食用菌罐頭半數不合格,合格率為54.5%,番茄罐頭合格率為66.7%。抽查中發現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質量問題較突出,佔不合格產品總數的 77.8%。8月6日,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對北京市生產的碳酸飲料進行抽查的結果,共抽查北京市29家企業生產的碳酸飲料30種,合格18種,抽樣合格率為60%。抽查中發現的質量問題主要是酵母菌和菌落總數超標、二氧化碳氣容量不符合標準。
江蘇省近期對543個裱花蛋糕加工企業(商務、超市、專賣店)進行了專項檢查,抽檢的113份裱花蛋糕中,僅有65份合格,合格率為57.5%。為此,江蘇省衛生監督局發布了散裝直接入口食品的消費警示公告。
在湖南,老百姓大都有用罈子醃泡菜的習慣。而剁椒魚頭這道菜幾乎是所有吃湘菜的人必點的用泡菜烹製的佳餚。然而湖南嶽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支隊日前搗毀了該市湘北市場的一個醃醃製泡菜的作坊,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地面上,雜亂無章地堆放著80多個黑色塑料袋,而用來醃製泡菜的鹽水中,竟然還漂浮著黑色、白色的類似蛆狀的死蟲。
北京市海淀區質監局及時查封了設在西郊冷庫內的兩家銷售、倉儲"錢江牌"蕭山蘿蔔乾的個體批發商,並查扣了25噸1300餘箱即將銷往京城星級酒店的劣質"錢江牌"蕭山蘿蔔乾.這些蘿蔔乾苯甲酸鈉含量超過國家強制標準5至7倍。
4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4種增白劑超標嚴重的產品,分別是:陝西西安秦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秦老大"牌特級精品面、上海美點製麵有限公司生產的"美點"牌強力拉麵、江蘇南京創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壽桃牌"蕎麥麵、"壽桃牌"家常面挂面。同時還公布了2004年第一季度白糖和紅糖質量抽查結果,4種問題比較突出的白糖產品,它們是:海南海口瓊山美安糖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荔花"牌白砂糖、雲南保山市隆陽區福隆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長宜"牌綿白糖、雲南雲縣幸福糖業公司生產的"幸舞"牌白砂糖、雲南華寧八方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無商標白砂糖。主要問題是有害物質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糖分含量不足、雜質太多、標識標注不規範等。
筆者為了採訪國內首批自主研發出"瘦肉精"檢測試紙條的高新技術企業江西中德大地生物有限公司,曾在當地逗留幾日,發現僅省會南昌市的食品安全情況就不容樂觀,下面便是筆者摘錄當地幾家報紙的相關報導:
《南昌晚報》5月18日報導,南昌蛋糕店隨意更換麵包生產日期、把快霉變的麵包製成小餅乾,更有甚者,將中秋節沒賣出去的月餅"去皮"後餡料再利用,從月餅轉到麵包上,製成廉價的水果麵包。同時,劣質芝麻經色素加工或用工業染色劑進行"包裝"製成的"優質黑芝麻",現在已顯現南昌農貿市場。
《江南都市報》報導2004年7月9日,九江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就端掉4個製造假冒偽劣食品的窩點:用焦糖色素、甜蜜素等原料製成百事可樂、鮮橙多等飲料;用潲水油加工豆製品;在滷菜中添加品紅甲苯酸鈉等化學藥品;醃菜使用硫酸和氫氧化鈉,蛆蟲綠毛佈滿醃菜。同天,撫州市一舉搗毀兩家生產黑窩點,查獲由廢舊瓶子罐裝的假冒"香港天域醬油"120餘箱、1440餘瓶;收繳在陰暗的衛生間內灌水的假冒"北京特麗潔純淨水"60餘桶。
《南昌晚報》7月16日報導,南昌市福山巷菜市場的豬肉經營戶熊女士,從指定屠宰點買來的,蓋有公章、檢疫證明齊全的豬肉竟然是"黃膘肉"。這種肉不能食用,否則,會出現腹瀉、噁心等症狀。
《江南都市報》7月27日報導,記者在南昌20多家菜市場均發現了垃圾肉在出售,這些豬乳房(乳腺)、帶有淋巴的豬肉和帶著血水的髒兮兮的"邊角料"大部分由小餐館收購,或者用來做豬油生意,或者與好肉混在一起絞成肉餡,用來做包子餡或餃子餡。
江西質量技術監督局7月分別對食用植物油、醬油、冷凍飲品等產品進行了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食用植物油合格率為88.7%,花生油產品僅六成合格,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溶劑殘留量超標;黃曲黴素超標;酸價超標。醬油合格率為64.0%,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氨基酸態含量偏低;蛋白質含量偏低;銨鹽不合格。冷凍飲品兩成不合格,其中冰棍合格率僅為63.6%。主要問題是大腸菌群超標;蛋白質、脂肪不達標;理化指標不合格;產品標籤問題多。
最為嚴重的是以江西共青城而聞名的"煌上煌"集團公司的鹵製品,連續在南昌市和豐城市引發群體性食物中毒,導致幾百人住院搶救治療,使得"煌上煌"這一聞名全國的名優產品在當地談虎色變,相關連鎖店被職能部門責令關門整頓。
在"6•22"食物中毒事件後,經過十多天的緊張調查,南昌市有關部門已向社會公布了"6•22"食物中毒的真正原因--"煌上煌"代銷店由於端午節進貨量過多以及沒有較好的消毒設施而導致金黃色葡萄菌的繁殖產生毒素。
隨後,在南昌市青山湖區疾病控制中心、青山湖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監督下,"煌上煌"集團將引發"6•22"食物中毒事件的郊縣5家代銷店收回封存的 1000餘公斤價值12萬元的產品,在南昌市桃花洲集中進行了公開銷毀。一份市場問卷資料顯示,有52%的消費者希望"煌上煌"盡快通過整頓驗收後恢復營業,但也有18%的消費者對購買"煌上煌"的產品產生了害怕和擔心。就此事件,"煌上煌"集團主席徐桂芬代表"煌上煌"集團向市場和消費者鄭重承諾:公司對所有產品實行質量安全追溯制,不僅對產品負責,更要對消費者負責,誠信是公司生產經營和發展的基本準則。公司時刻警示全體員工"食品安全大於天"。
在筆者臨別當天的《江南都市報》上,7月24日頭版頭條以"本報獨家報導引起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高度重視 蔬菜安全大檢查昨展開"為題作了詳細報導,但願當地媒體的鼓與呼和政府的重視能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撐起一片藍天!
每週日的12:30,中央臺新聞頻道準時播出的《每週質量報告》已經成為中央臺的一檔黃金欄目,由於其頻頻報導食品安全惡性個案而使得收視率日漸攀升。很多群眾都準時收看,從中大開眼界,瞭解了很多"聞所未聞、想也不敢想"的黑幕。諸如:用含高致癌物質的明礬為食用瓜子、水果美容;在粉絲中加入氨水、化肥等等。正如節目開頭中所說:"你所看到的,是你所想不到的;你所想到的是我們要為你努力求證的",他們揭出的每一件個案可稱為觸目驚心,令人髮指。
然而,在揭示了眾多事實與黑幕的同時,不免讓人擔心:中央臺在製作節目時細緻到了造假的每道工序、每一個流程,可政府的法規和打擊力度又很受侷限,在這場良知與流氓賽跑過程中,《每週質量報告》會不會成為造假的教科書?
而另一種擔心則是:央視《每週質量報告》這檔欄目究竟還能走多遠?還將會遇到什麼壓力?這並非空穴來風式的猜測,僅從7月4日該節目"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式的共同打造有質量生活的節目內容判斷,他們一定是遇到了什麼,這點央視老名牌節目《焦點訪談》的曝光率直線下降,便是例證。那麼,《每週質量報導》到底遇到了什麼?又是誰強加給他們的什麼?但願這是杞人憂天。
作為弱勢群體的民工,欠工錢已讓他們欲哭無淚了,而今又爆出工地老闆為節省開支,用含有最強致癌物黃曲黴素的陳化糧供他們食用,更使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最近一段時間,河北、黑龍江、遼寧、天津等十多個省市的糧油批發市場上,陸續出現了這種價格非常便宜的"民工米"。央視《時空連線》4路記者分別到河北省廊坊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及北京、天津的糧油市場進行了調查。
記者發現,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陳化糧甚至在天津、北京等市場公開銷售。在河北廊坊市最大的農貿產品批發市場朝陽市場內,有一半以上的糧油攤位都出售 "民工糧",但這種"民工糧"大多是藏在後庫房內,和其他大米相比,民工糧顏色發黃,手捧著聞聞,還有一種發霉的味道。知情者透露,這些"民工糧"一直在出售,都是賣給工地的,只不過就是今年賣得特別凶。一袋46公斤的所謂"民工糧"僅售48元,一般的米賣出一袋,米店老闆也就能掙1塊多錢,而"民工糧" 價格雖然便宜了三分之一,但其一袋的純利至少在7、8塊以上。
"民工糧"因大量銷往工地而得名,工地食堂在加工 這些民工糧的時候還會採用特殊的辦法。其關鍵就是浸泡加揉搓,這麼一搓一泡,民工糧黃色沒有了,難聞的霉味也淡了許多,而且一粒粒的米還白白胖胖的,可謂舊貌換新顏。記者暗訪一個糧販得知,一車皮捎回400袋來,很快就賣沒了,另一個糧販每天就能賣出四五千斤"民工糧"。
記者暗訪某工地老闆,這位工地老闆告訴說,他的工地上有民工300多人,自從改吃"民工糧"後,用在買米的花銷明顯減少,而且買"民工糧"還能拿到回扣,這樣算來,靠著"民工糧",老闆每個月至少能從民工的嘴裡摳出5千元來。
另據《中國質量萬里行》雜誌社報導,不僅河北、黑龍江,就連北京、天津這些大城市的糧油批發市場上,也都有相當數量的"民工糧"在出售。在北京,從回龍觀到六里屯糧油市場再到北京市的錦繡大地、大羊坊、新發地、岳各莊、水屯等糧油批發市場都發現了大量的陳化糧。記者只在北京六里屯一個糧油市場就現場發現百噸陳化糧,其中一個店家稱其每個月就需要30噸。據保守估計,北京每年被民工吃掉的陳化糧多達萬噸。
陳化糧就是指已經陳化或變質、不宜直接作為口糧的糧食,只能通過拍賣的方式向有特定資格的飲料加工和釀造企業定向銷售。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胡小松說:黃曲黴素的毒性是氰化鉀的十倍上下,毒性非常強,再有,黃曲黴素進入人體以後,它對肝臟的損害非常強,更可怕的是它能夠引起肝的癌變。試驗表明,黃曲黴素致癌所需時間最短僅為24週,是目前發現的最強化學致癌物。也就是說,這些每天吃陳化糧的民工其實每天嚥下的很可能是高致癌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