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 vs 貞觀長歌(多圖)

爛片,離好片有多遠?



<貞觀之治> 長孫皇后

貞觀長歌.明星雲集,耗資巨大,又有廣電局大力扶持,央視黃金時間首播.幵播前更自謂嚴格考據,專家認可,將真實重現初唐風貌.

貞觀之治,幵播前默默無聞,沒有什麼大腕,歷史顧問不過一二. 成片後被廣電發瘋似的刪節,從80集縮成50集.

孰優孰劣貌似顯而易見,可播出後觀眾的反應卻讓人跌破眼鏡,細細想來,又合情合理,試PK二劇. 以下評論圖片部分為轉貼,多數來自"蒹葭從風"

====================================

一. 服飾

1. 太宗篇

(1)太宗皇帝的第一風範不用說也該體現在金鑾殿上。因為是討論服飾,請大家暫時忽略人物氣質的對比。左上「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無旒,金飾玉簪導,組帶為纓,色如其綬」。「黑領、╴領」這一點比較符合《新唐書.車服志》的記載,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隱約可辨,雖不夠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紋。蔽膝的顏色,與車服志裡朱紅色的記載略有出入。金鑾殿上的「長歌」版太宗就「隨和」多了,不拘禮儀地穿了↓頭便服,幵頭還出現過「天子舍鑾駕而策馬前來登基」的場面,好平易近人,難得。再說那經典的↓ 頭──那頂拉風的帽子後面要重點描繪一下的,這裡就不多說了。按唐代的習慣,穿↓頭要搭配窄袖圓領袍衫,就像我們如今穿T-shirt會搭休閒鞋一樣;我們的太宗雖說看不到領子,但我可以斷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就算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裝吧,也用不著這麼時尚好不好?好吧,就算裡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那麼寬,在初唐來說都不知是前衛還是老土了.....

(2)誰說皇帝都是冷冰冰的石雕?人家也是人,也有三姑四婆親戚女眷── 左下圖是太宗皇帝與自家媳婦長孫皇后。這集我沒有看過,不過想來也是戰事在身吧,盔甲後面詳述,服飾沒有什麼問題。長孫後的髮髻相當有味道,只是頭髮能全部梳起就好了,畢竟在隋唐壁畫石俑上披髮的女子不多。另一版「貞觀」裡的太宗,正在嗔教女兒。今天他倆都穿了圓領衫,服飾的場合還好,就是那淘氣的男裝丫頭一看就是個唐代辣妹,穿衣喜走另類路線,連翻領的胡服都改造成了立領──這是中國服飾史上立體剪裁的又一筆華彩,之前那一筆還記在戰國楚衣的「小腰」上.....天,這一等就是千年。

2. 太宗燕居篇

縱使日理萬機彈精竭慮的模範天子也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天可汗這樣青春活力的青年.....說這個詞的時候稍微有點心虛,呃,好了,我們不廢話,看服裝── 馬躍版李二郎,發火了?脾氣真是暴躁呢?金色圓領袍衫、黑色結式↓頭。右下那張則穿了當時流行的胡服,小翻領配袍衫,這一身裝束相當於今天的牛仔T- shirt,比較襯這隴右出身的陽光小夥。左邊那位二郎興致很高,甚至都穿了一件.....半臂?比甲?中袖褙子?啊,特別是那頂拉風的展腳↓頭──其實根本就是明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兩隻耳朵。這裡多說幾句:↓頭,又稱袱頭,始創於北周武帝,北周以三尺皂絹向頭後↓發,故稱為↓頭。後來又產生了硬腳↓頭,這種類型的↓頭初見於神龍二年(702 年) 的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腳中除用絲弦骨外,也可以用銅絲或鐵絲為骨,所以硬腳常翹起,故又名「翹腳」。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慣這種↓頭腳,這種硬腳到了晚唐時仍有持非議者。因此,武德、貞觀年間最為常見的還是平巾↓頭、結式↓頭、軟腳↓頭。綜上,就算想表達太宗時尚的氣質,但這樣讓他整天長倆長耳朵晃來晃去的也忒過分了。

3. 冕服篇

小時有個印象:穿黃袍的人是皇上。黃色成為後來皇帝們喜歡的顏色有其事,但那卻是在很晚的時候,嚴格說,海量使用明黃還是在滿清。二十四史的輿服志都很明白地寫了天子祭服、朝服的配色:幾乎一鏟子「玄衣╴裳」──就是近似黑與紅的搭配。根深蒂固是很麻煩的,多年前《西遊記》裡玉皇老兒還是一人獨金黃,而今年已是滿城盡黃金,不能不喟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身更比一身黃.....這不,丁亥歲初華麗登場的一部號稱史上考據最嚴謹的唐史劇,果然又給我們帶來了燦爛輝黃的黃金盛世..... 「長歌」版大唐太宗不僅整天金黃↓頭袍衫,還遍身金黃冕服地劍指蒼穹大吼.....台詞我不記得了,有人說是「大唐必勝!」不過我還是遐想到了魔羯座黃金聖鬥士修羅:「小宇宙爆發吧.....聖劍──」 冕服圖參考。

4.長孫皇后篇

服裝設計師一般都有明顯的個人偏好,相比新《神雕》裡那蝴蝶結狂熱,「長歌」裡的服裝師本不算標新立異,他不過是個立領愛好者罷了。可惜的是,他錯誤地參與了唐代的服裝設計,於是乎,唐女突厥女清一色立領.....「長歌」版皇后的衣服與髮飾,堪如一句詩:「亂花漸欲迷人眼,看不出模樣來」;但我可以肯定,絕對不是唐代的樣式,甚至哪個朝代的樣式都不好說。非要說接近,那就硬瞅著那個頭上的東西勉強說是西夏吧──記住,勉強。 「 之治」中的髮髻與髮飾很有唐味,但唯一遺憾的是,婦女們都喜歡披髮,可惜。此外,長孫皇后的禮服與壁畫較接近,但於禮志上嚴格的場合性來看,仍不是很嚴謹。其實,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禮定制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種「鈿釵禮衣」。中國后妃的翟衣作為祭服、朝服,相等於帝王的冕服,可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任何一部古裝劇中看到過真正的╴衣、揄翟、闕翟這后妃「三翟」──除了韓國的宮廷劇。貞觀長歌中的皇后穿得太華麗.貞觀之治中皇后則非常樸實,符合初唐時期的貴婦少裝飾. 從出土陶俑看,自東漢起,貴族婦女就不怎麼插頭飾,反而是一些歌妓和婢女之類的滿頭珠花。 鈿釵禮服的壁畫及示意圖參考

5. 帝后篇

左上一對是黼領冕服、鈿釵禮衣,冕服的顏色略有問題,但仍在正確的色系內,隱約還看到衣上的「日月」「粉米」「星辰」「山」「黼」「黻」等章紋。這卻是現在歷史劇中難得一見的冕服。而右邊這一對就.....唉,這頂拉風的帽子,出鏡率咋就這麼高捏?整天晃著兩隻長耳朵的感覺就那麼好?不過本圖最有創意獎還是授予「長歌」中長孫皇后,她那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翻領與釵冠不可謂不驚人眼球──誰說中年婦女不能走在另類的前沿?夫唱婦隨,千古一後同樣也有引領千年以後服裝潮流的天賦 ──大家可注意那兩道華麗麗滴袖緣!中國歷代服飾史資料告訴我們:那種寬闊華麗的滾邊是清代中後期女裝的特徵,那時滾鑲登峰造極,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鑲滾遍及襟袖擺緣處!何不在袖上釘上那「闌干」的絲質花邊,再搞出寬約七寸,福壽字樣的鏤空好了.....不禁嘆一聲:服裝設計師下次可直接給慈禧太后設計,用在清代之前的女裝上真是屈才了,畢竟那時候的衣冠風格對細節沒有如此苛求過。

6. 后妃篇

說了皇后,本來不想特別強調其餘后妃服飾的,無非大同小異,但是看到「之治」裡的╴離,還是小小的興奮了一下。《舊唐書.輿服志》云:「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離。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後.....則天之後,帷帽大行,╴離漸息。」在《貞觀之治》中又看到了╴ 離,記得上一次在古裝劇中看還是在《唐明皇》時代,八年了..... 順便提一嘴:古裝設計你可以標新立異,我都忍了,但是最關鍵的,涉及到文化禁忌的「左衽」能不能盡量避免?尤其是作為國家女性模範的后妃們。因為,左衽在當時幾乎是落後文化以及喪服的特點!

7. 公主篇

天之驕女登場,「長歌」中突如其來一位「安康公主」,非要和史書上類比,那倒是有幾分高陽公主的影子。不過今天不討論情節,不非議劇本,就說服裝── 「之治」裡的高陽mm似乎內穿訶子裙,外披大袖衫。這種穿法實際的時代還要後推幾十年。在初唐,女子穿小袖高腰襦裙比較多一點,上襦掖在裙裡,這就是《大明宮詞》裡小太平、小韋氏那裝束,可參見左上圖。唐代女服多對襟,但是交領依然不衰。但是我可以肯定,交領的幵口不可能變成安康mm那種立體茶盃狀,更不可能是──左衽!

8. 皇子篇

「 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然世風日下,公主左衽,皇子豈有不披髮之理?黑頭髮,飄起來.....據說「長歌」一向以穿越聞名:彈古琴可以彈出古箏的聲音,情景配樂常有鎖吶,大臣言稱「這是要抱住臣的烏紗呀(為何不稱保住臣的頂戴呢?)!」因此,服裝穿越亦不足為奇,而且這種穿越很有專業精神:比如這位李恪皇子,作春秋時吳越髮型,卻戴了一頂宋代流行的折上巾,哦,是變奏版折上巾,在宋代也要算做另類路線。史上太子承干的個性怪誕另類,兩部劇中的演員形象還真有幾分所見略同,儘管個性大相逕庭──差別之大,就像「長歌」劇本與唐史記錄上對於李元吉的相貌的描述一樣。但顯然「長歌」還告訴了我們,承干的異服癖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他不僅穿了比甲,似乎還借監了清代流行的雲肩?抱歉,總之是雲肩嫁接在比甲上的感覺。

9. 朝臣篇

如今的古裝劇流行外面套紗,結果「長歌」裡滿眼都是飄飄的外氅+圓領衫,衣上也面與線的集合。而我就不明白了,看一段史書記錄就這麼困難?隋唐時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絳紗袍、白色中單、金玉帶、黑舄白襪)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遠遊冠服則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朝服。遠遊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蟬紋、其餘與通天冠服相同,為皇太子所用。在「之治」中,我第一次驚訝地看到了通天冠服(雖然不是絳紗袍),可惜的是我沒有找到這樣的劇照。對於普通官品來說,朝服也很明確,《新唐書.車服志》上記述說是進賢冠,就是明代梁冠的祖先。但是,在很多壁畫、圖軸中卻看到了朝服之冠多為籠冠,就是漆紗籠巾(可參考章懷太子墓《禮賓圖》,以及《貞觀之治》)。總的來說,「之治」中的朝服要理想的多,但是如果能用上「曲領」就更好,畢竟那種曲領也是那個時代的衣冠特色。至於「長歌」中朝臣的那種制服冠,似乎也有原型,那是一種用於非正式場合的↓頭。唐初採用平頭小樣巾,以後漸變高、變圓、變尖。《舊唐書.輿服志》說:「 武德以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新唐書.車服志》稱「中宗又賜百官英王踣樣巾,其制高而路,帝在藩時冠也。」可見,這種又高又圓的↓頭至少也要在武mm母子登基以後了。對此劇來說,從初唐穿越至中唐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穿衣好歹也分個場合吧?「長歌」整個連服制都錯了,大小場合,似乎從來就沒有見過真正的初唐朝服出場──那種感覺就如同當今簽署國際協議的時候永遠一身休閒裝。從冠帽看,太宗時期的↓頭基本都是軟翅的,並且沒有出現硬胎烏紗。但是在《貞觀長歌》中,幾乎所有人的↓頭都是硬翅的,並且伸出的角度非常不自然,根本不能體現出盛唐衣冠的風采。且劇中無論是房玄齡還是杜如晦都戴的是一種和明朝錦衣衛帽子相似的硬胎烏紗,扮起來絲毫不能體現華夏衣冠。從服飾看,《貞觀長歌》就更離譜了。不僅服色穿的雜亂無章,而且根本沒有體現出唐代「佩魚」的制度。太子李承干的常服居然有明初才出現的團龍補子!另外,儘管《貞觀長歌》的演員都有些實力,但是,他們的骨子裡面都有辮子戲的尾巴。從《貞觀之治》裡面可以看到,當時的人都非常的自信,都有一種知恥的自尊。但在《貞觀長歌》裡面,這種感覺消失殆盡,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玩弄權謀,而這種「權謀」滲透著奴顏媚骨。長歌裡朝臣都是穿得紅通通的.而大唐高級官員著紫袍,緋袍是較低級官員穿的,牛導一下子把大唐高級官員一律貶官三級啊,大手筆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據《新唐書》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自從春秋時期齊桓公穿紫袍至此,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不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10.普通女子篇

牡丹雖美,卻多是獨芳;春色滿園總少不了林林總總的↓紫嫣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果然,「長歌」裡這位民女的立領更為特別,看髮型似乎是未行過笄禮的少女?小小年紀,妝扮的創意倒是不錯;右圖,是「之治」的紅拂女劇照,看到她,我不禁想說:李靖這小子,真是好福氣。

11.盔甲篇

戎服是我啃古代服飾的弱項,本來對「長歌」裡面的「山紋甲」,「之治」裡面的「鎖子甲」都稍存疑慮,因為那兩種是宋代流行的,但我查了《唐六典》,確有記載。唐甲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當然,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那麼就不說什麼了。我唯一側目的是,《長歌》裡的帽盔.....或曰:「避雷針」?竊以為此言不虛。我們知道,頂戴文化納入輿服體系完全是清代的事情,仔細研讀服飾史可以發現,華夏衣冠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恰如其分」,一直比較排斥誇張、拉風的造型。明光鎧來自胸甲上一面或兩面圓形銅鐵,打磨得光滑如鏡,太陽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所以,請「長歌」服裝設計注意,這鏡子有大用途,不是給你用來貼補子的,人家又不是清代兵勇,不要動不動就給後背貼個大字。 請大家注意對比唐代盔纓與「避雷針」的差別。

在「之治」裡,終於看到歷史劇中的唐重裝騎兵了──具甲;但在「長歌」裡,依然是高聳入雲的「避雷針」,那幅劇照如果不解說,甚至有人會以為唐國強出演的是皇太極。

最後附上一張某劇穿越服飾的大集結:這裡有宋代的「東坡巾」,有清代中期的雲肩藝術、滾鑲工藝,有明代的金絲翼善冠家族,有南非的滿頭辮髮.....但更重要的是──有創新。

其中,立領、袖扣兩道一字盤扣、大襟、滾鑲工藝、馬蹄袖(近似)、雲肩,都是非常典型的清代服飾藝術;而衣上薄紗則是如今時尚古裝劇的流行。這樣的裝束,連滿族人祖先女真族穿都過早了。

===========================================

二. 起居

衣食住行總是密不可分的,插話來說下起居與建築,先說起居。這裡,我只講一句:「長歌」衣飾方面引領時尚潮流的習慣暗示了胡床坐具必然提前進化。讓人鬱悶的是,剛才居然看到了「長歌」的專家顧問李斌城先生的發言,他認為,這部電視劇「展現了當時真實的衣食住行狀態。片中沒有出現凳子,因為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難道是我的眼睛有問題?他本人到底看過這部劇沒有?

至於臥具,「長歌」更是不驚人不休,這次穿越絕對是最成功的一次。長歌之前還只是穿到清代,但是,眼前席夢思與其說是現代,不如說已經是歐式了。

一個唐朝的皇帝,戴著明朝的金翼葬帽、清朝的盔甲,穿著宋朝的衣服,住著秦朝的宮殿,睡著現代的席夢思.古今之集大成者,莫過於此.

===========================================

三. 建築

先承認,我不怎麼懂建築,尤其是唐代建築。不過印象最深的唐式建築是青黑色的屋瓦、簡單而粗獷的鴟吻、以及整體簡樸大氣的風格。唐代建築最明顯的特點斗拱碩大,於是屋檐會顯得比較深遠。因為我是外行,就本著最明顯的東西說吧:就說這鴟吻,也叫鴟尾,是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原本老實地作鴟鳥嘴巴或者尾巴之形,而且也只在房脊角上鮮明相對;不過到了後來,鴟吻模樣也和當初的鴟鳥樣相去甚遠了,唐中後期才幵始向龍吻(吞脊獸)演變,家族也人丁興旺,經常是「九脊十龍」;集成到最後的清式建築,不論是廡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上,鴟吻都更加複雜,個頭也小了。聽說,北大圖書館是仿唐建築,鴟吻尾紋分明而沒有吞脊獸的造型紋飾,這種造型如今在中國大地已經很難一見了,不過日本奈良等古都倒是有不少。看到資料說,「之治」中專門為初唐風格搭建了建築,而另一部浩蕩的「長歌」,據說是拍攝於橫店影視城的秦王宮,就是那個曾經拍了《荊軻刺秦王》《漢武大帝》《英雄》《無極》的地方.....唉,連服裝都混著穿,建築也就沒什麼了。兩頭穿越,容易麼人家?

===========================================

四. 細節

1. 稱呼

長歌裡滿口「太子爺」「萬歲爺」「娘娘」「奴才」的叫法,這不對,應為之治裡的叫法 稱「殿下」「陛下」 . 什麼地方都叫爺,這是明清的事了. 《之治》裡把太子、秦王、齊王分別稱為大郎、二郎、四郎,編劇顯然對此下過工夫. 初唐時「大郎二郎」這種稱呼算是一種尊稱.

2. 魚符

《之治》裡官員配魚符,如圖魏徵身上的青銅魚符.長歌沒有做到.

唐高╴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廢止虎符,改用黃銅做魚形兵符,稱為「魚符」。《朝野僉載》:「逆韋詩什並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儀孫女,博涉經史,研精文筆,班婕妤、左嬪無以加。. ... 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 」武則天當朝後改為「龜符」,中宗年間又恢復為魚符。魚符也分左右兩半,中縫處刻有「合同」兩字,分幵後,每半邊符上只有半邊字,合在一起才見完整的「合同」兩字,所以又稱此符為「合同」。後代簽約,一式兩份,中縫蓋章,雙方各持一份憑據。這種憑證統稱為「合同」。「合同」一詞由此而來。

3. 樂器

漢唐樂府的琵琶大都是橫抱,典型的唐風,想起<貞觀之治>裡面的琵琶也是橫抱的,比起連古琴都彈出古箏聲音來的某劇實在要進步太多.

4. 女妝

之治╴面╴╴皇后的╴!尤其眼和唇╴非常古典古典面妝可以分成白妝和紅妝兩大類。盛唐以前,中國女子一般都是白妝,日本在唐朝時學了去,並且發揮到極致就成了藝伎。中唐以後紅妝慢慢興盛,比如什麼酒暈妝、飛霞妝,但是之前的初唐,應該還是以白妝為主,尤其是長孫皇后這樣穿衣打扮比較穩重的女子。還有那點絳唇也很有味道。

5.器皿

之治把從長樂公主墓裡發掘出來的「辟雍硯」原封不動搬上了銀幕.看小李身邊地板上放的那個,圓形白瓷硯臺:

這是鹿手拍的昭陵博物館陳列,從長樂公主李麗質墓出土的、公主生前使用實物──辟雍硯

唐朝時宮廷重金銀器,這個參考法門寺地宮裡出土的文物就知道了。極其繁複的玉器是明清時才興起的。唐朝還有優雅素淨的瓷器,是青瓷吧,天青如藍啊,只有貴族才能享用。

6. 燈具

隋唐的燈具,主要以陶瓷燈具為主,有青瓷和白瓷,並有少量黑瓷。 貞觀長歌中燈具似是銅製燈具,從戰國到漢代的銅製燭臺的是比較流行的,我不明白這種長歌中的燭臺及形狀主要出自哪個時期了

貞觀之治中的燭臺不知是不是參照1986年河南安陽隋墓出土的青瓷五連燭臺,其覆蓮瓣座,座底有方刮板,束腰節狀燈柱柱頂向上均為伸出四根斗拱形支柱,托起十字形橫條,十字橫條交叉中心點處和四頂端各立一個小燈盞,燈盞裝飾蓮花紋,圓孔用以插燭,可同時點燃五支蠟燭。

7. 傢俱

貞觀之治中多次出現的捲簾,記得有一集中,小李與長孫兩人在床上情意綿綿的說著話,宮女很識趣的拉下卷簾,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不得不表揚下貞觀之裡的唐史專家孟教授,這才是真正的專家,貞觀之治展現的不僅是還原歷史故事,更多的在唐人生活細節上很用心,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唐朝。唐朝很多詩裡都有提及捲簾,如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

李世民病了,宮女們抬來屏風遮風。 隋唐時比較流行書畫屏風,唐朝的許多器皿上花卉紋飾還是比較常見的,這幅劇照中似是牡丹花紋的屏風。張建亞可以自豪地說,貞觀之治中每一件道具都符合史實

8. 金屑酒賜死

貞觀之治裡的細節的確是出我意料地考究。那個和唐太宗本家的叔父在謀反失敗後被毒酒賜死的鏡頭:畫面上那酒盃微微傾斜,可以清楚看到裡面酒液上漂浮的金色屑粒──金 屑 酒 金屑 酒 是至少從晉朝時候就是宮廷調製的專用毒酒,酒上浮 一 層 黃 金 屑 而得名,據說喝下去立死無痛苦。是專門 用來賜死地位崇高、血統高貴的人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后妃或宗親貴族是不用的。那是最後的 禮 遇 和尊榮。在那個等級分明的帝國時代,死亡也是分等級的。而 金 屑 酒 賜死絕對是最高級別。 貞觀之治裡用 金 屑 酒賜死那個謀反的同姓本家王爺,以其地位罪行,合情合理。

9.環境

《貞觀之治》的畫面較以往反映唐代歷史劇更為灰暗。很多觀眾對此表示不解,但導演張建亞說 「其實在初唐時期經濟落後,長安宮殿的柱子連漆都不刷,就是因為沒有錢。我們這個戲是嚴格遵照歷史,所以服裝、佈景都不艷麗。」因為將該劇定位在歷史正劇的高度。此劇得到了大批歷史愛好者的追棒。有唐史愛好者甚至收藏該劇以作研究唐史之用。人大歷史系教授黃樸民認為:「《貞觀之治》在重新闡釋『治世』之道的同時,也讓普通觀眾悟出了『政治智慧』的含義。」 同時在人物的形象上,《貞觀之治》也努力地向歷史原貌靠攏,長孫皇后的扮演者四小花旦之一的苗圃為了更貼近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瘦弱的她不顧自已的健康在短期內增肥十多斤。為了準確地還原歷史,在《貞觀之治》的創作中,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演員,他們的敬業精神都讓人佩服。且該劇除了專業和真實,因其製作的精良,也得到了大批普通觀眾的喜愛,《貞觀之治》的精良並非指對奢華的一味追求,而是注重細節,比如牙刷是唐朝人發明的,劇中每天早上士兵都在河邊用嫩楊柳枝刷;盒飯也是唐朝人發明的,李世民和大臣議事來不及吃飯,就每人一盒飯加菜,叫『廊下餐』。唐朝偵察兵的一個職責就是偵察敵人的糞坑,看見很多人拉稀,就知道敵人戰鬥力下降,會叫自己的部隊追。還有唐朝皇帝、貴族上廁所不用水沖,是用大棗覆蓋除異味。這些內容在劇中都有所表現。相信這些有趣而又真實的細節即使不在電視劇中講述,在百家講壇這樣專業節目幵個專題也一定會吸引大批觀眾。(這些細節據說已被刪去) 相比較《貞觀之治》對觀眾群的高定位,《貞觀長歌》在劇情等各方面走的卻是「親民風」。無論從故事情節、道具佈景乃至演員選擇都以高收視率為出發點。較之《貞觀之治》因再現歷史而略顯平淡的劇情,《貞觀長歌》從戲說的角度演繹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曲折的宮廷政治鬥爭和愛情故事。六千萬的大投資讓全劇大到萬馬奔騰的戰爭場面,小到宮女服裝配飾,在色彩、造型、特技運用上都透射出華美,令人震撼。但其中描述的部分歷史人物及故事也引起了部分專家學者的不滿。比如,同為劇中關鍵人物的長孫皇后在兩部劇中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特點。在《貞觀長歌》中幵明賢惠的長孫皇后被塑造成了一個無知的深宮怨婦,雖然這樣的性格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但卻違背了真實的歷史。相比較而言,《貞觀之治》中由實力派女演員苗圃扮演的長孫皇后就有更為真實,她除了具有親切、堅韌、賢良的特質外還有一些手腕,這些看似矛盾的個性卻組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歷史人物。《貞觀長歌》在央視熱播。而《貞觀之治》雖然目前在觀眾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卻得到了 日本富士、NHK、韓國購片機構的肯定,連土耳其也購買了版權。

======================================

五. 劇情和思想內涵

之治被刪了很多內容,被廣電局從80集削成了50集,所以看起來情節七零八落的,尤其是那個鋪墊的很精彩的玄武門.還有那個「突厥」改成了「草原十八部 」。之治展現的是一個王朝的興旺發展史,物質上顯得樸實,精神上還是活躍的,雖有勾心鬥角,但整個統治集團還是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情節上沒有像其他電視劇那樣灑狗血,刻意搞得驚心動魄,除了被廣電閹了一半的玄武門,其他基本是平平淡淡的,卻讓人回味無窮. 長歌嘛,那個貞觀就是一群貴族男女的戀愛史,外加陰謀詭計,真不明白,這麼點無聊東西怎麼就能搞出82集來呢,李二在位時間也不長啊,不過23年,談情說愛就能拖這麼久?(廣電,央視還不刪?).佩服那些完完整整看完的人們. 所有的歷史劇都是現代人在解讀古人,區別是誰曲解、歪解,誰是正解,它折射出的是創作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歷史問題上的具體看法,也就是說創作人在通過電視劇這一媒體向「受眾」灌輸自己的思想,「受眾」這個詞就是廣播傳媒界對觀眾聽眾的輕蔑稱呼。就以上所言來看,貞觀之治最大的優點就是忠實而又具體地展現了大唐的禮儀風範、典章制度,那慶功宴上的君臣盡歡、那謀劃軍政時的暢所欲言都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古代中國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政治觀和制度,雖然是中央集權、雖然是皇帝世襲,但君臣各有其權、各有其禁、各有其尊,這是小范圍內的有限制的民主和有限制的獨裁。 貞觀長歌最噁心的就是把一部威武雄壯的初唐史詩又拍成了主子和奴才、叭兒狗和肉骨頭的故事,俗不可耐,服飾也是艷俗的,這自古以來就不被認為是什麼盛事氣象,反而是衰敗的氣象,比如魏晉、比如後蜀,那是夠艷了,亡國氣象而已!

=====================================

六. 反應

兩劇播出後觀眾,專家和媒體的反應也讓人玩味. 搜索一下貞觀長歌媒體評論,清一色的吹捧(長歌的後臺真硬)。據說, 新浪網站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新浪網上關於《貞觀之治》的網友評論幾乎一夜之間沒有了蹤影。唐史專家對貞觀長歌的監定結果:「對此,張國剛、李斌城等歷史學者也給予寬容的態度。張國剛說,史書上描述不多的人物,可以給戲劇創作人員很多的發揮空間。觀看了《貞觀長歌》之後,李斌城認為,這部電視劇的服裝、化妝、道具都很到位,展現了當時真實的衣食住行狀態。片中沒有出現凳子,因為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更沒有出現戴著宋代官帽、穿著明代官服的錯誤。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正劇。」李斌城說。 」 這些是什麼?

想起了韓寒說過的話∼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竟然在連封面是什麼顏色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大侃特侃 說我書的文容寫得不好。

=====================================

七. 結

長歌用這麼多錢,搞出了一部垃圾.之治沒怎麼張揚,倒是出了一部近年來少見的嚴謹正劇,難得是可看性也強,MS收視比東周列國春秋篇好. 國內導演愛哭窮,總說什麼,國產劇比日韓歐美劇差是因為錢太少.這個之治長歌之比,該能讓他們臉紅了。

========================================

夜鷹注: 本貼和前幾天發的幾個貼是近年來我收集的一些值得回味的貼子加上我自己的有感而發.不過看來這類貼子」裝B」太甚,不為人所喜,我以後還是不發為妙. 我發此貼,只是想顯示大陸不是拍不出好劇,尤其是歷史正劇方面.歷史劇可以而且應該盡力向史實靠攏.這並非難事,只要多翻翻資料,看看實物圖稿就行了.業餘網民能做到的事,專家會不行?端看你有心無心. 事實也證明,正劇也不是非得像康熙帝國那樣,娛樂化,修改歷史才能抓住人心的.歷史娛樂之間完全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之治不是很好看麼,80,90年代的大陸劇不是很好麼.觀眾的品位也不見得像導演老爺們想像的那麼低. 好了,該閉嘴了, 免得又被批的太慘,呵呵. 886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