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華廈是美國密西西比州有史以來最大的仿希臘羅馬式豪宅。南北戰爭時,因北軍名將葛蘭將軍在路過它時,曾說:‘它太美,美的讓人不忍燒燬。',而使它未受戰火波及,倖免於難。未毀於戰火的蹂躪,它卻毀於一個粗心煙槍所引起的火災。
能見識溫莎廢墟的偉壯純屬幸運。
在納契斯的長木莊園等待解說員凱文先生的豪宅導遊時,為躲六月美南下午時分的溽熱,我們呆在禮品店裡,享受冷氣的清涼,一如往常,我駐足在風景明信片的展示架邊,想挑幾張最能表現我眼中美景風格的畫面作為日後回憶的鑰匙時,不意為一張類似羅馬廢墟的卡片所震嚇...高聳的石柱,傾頹的牆墩,虯張的老樹,蔚藍的天,一朵飄浮的白雲...好像一段極盡繁華與淒涼的故事,正等待著我們的探討與聆聽。
經過店員的指點,欣喜的發現它位於吉布蓀港(Port Gibson)南方10英里處,正好在我們回程的路上。
其實說回程的路上有點兒誇張,駛離北上的61號公路,行了近半小時,依然未見溫莎廢墟的路標,而烏雲正濃,正起意打道回府呢,卻看到一條林俓小道入口處豎著標了溫莎廢墟的牌子。
沒有大門,沒有入口, 溫莎廢墟就在林俓小道的盡頭等著我們。
高聳的石柱,傾頹的牆墩,虯張的老樹,蔚藍的天,一朵飄浮的白雲...好像一段極盡繁華與淒涼的故事,正等待著人們的探討與聆聽。
站在廢墟前的草地上仰著頭,望著這似乎是插入天際的巨人。我讚嘆它的雄偉,也讚嘆它的精緻,雄偉的是高聳的迴廊石柱,精緻的是石柱圓頂上精緻雕鏤的金屬裝飾。
周遭無人,只有微風穿過樹梢的沙沙聲,和金蠅嗡嗡的飛舞聲,我們卻不約而同的壓著嗓子說話,是被他的氣勢褶住了嗎?
的確,就是這23根散發著帝王氣概的石柱,就是這傾頹的滄桑淒涼,將我們的心緊緊的蠱住。
廢墟側有告示牌展示出被焚燬前的原貌外,更說明他的歷史:
未焚燬前的溫莎華廈於1859年到1961年為史密斯.考菲.丹尼爾二世斥資十七萬五千美金(相當現在的三百一十五萬兩千美金)所建造。他是大地主之子,擁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近兩萬英畝的產業。1849年娶表妹凱瑟琳為妻,育有三子。
房屋的基礎是由其自家的黑奴工建造,其餘的木製部分則請新英格蘭區的工匠負責。支撐屋頂及彫花屋檐的28根45英尺高的欄柱,是自建的磚窯燒制好的磚砌成後,再塗敷石灰,頂端再以金屬雕飾裝飾,欄柱也連結著二三樓迴廊的鑄鐵鏤花欄杆。
四層樓的溫莎華廈擁有25間臥室和25個壁爐,值得稱道的是二樓的臥室附有浴室和書房,而屋頂閣樓則設有水箱,提供室內用水,此種作法在當時可說是一種創舉。
地面層除了有常見的廚房,儲藏室外,更有自用的診所,教室,雜貨倉儲及乳品坊。
這棟被人稱為密西西比州有史以來最大的仿希臘羅馬式豪宅,可惜屋主並無福長享其豪奢,因為在它完工後幾個星期,這富裕的棉花田主人就撒手西歸了,享年34歲。
南北戰爭時,南軍曾利用此屋作為瞭望站,並在此傳送信號到隔岸的路易斯安那州。
1863年五月北軍佔領後則利用它作為醫院。
名作家馬克吐溫也曾在此屋逗留過,並在其書‘密西西比河生活'中敘述它的雄偉。
1863年四月30日, 南北戰爭時北方名將葛蘭將軍,從路易斯安那州渡河企圖阻斷南方對威克斯城的支援時,曾和此華廈邂逅過。
葛蘭將軍在路過吉布蓀時,曾說:‘它太美,美的讓人不忍燒燬。'(Too beautiful to burn)
就是由於這話,當南部的豪宅大多在戰火中難以倖免於難時,戰後,溫莎華廈依舊矗立在密西西比河畔。
溫莎廢墟繁華褪盡,但風華依舊吸引人們的眼光,不少的觀光客在林俓間尋覓昔日南方的繁華時,對它總唏噓不止。
沒有毀於戰火的蹂躪,它卻毀於煙槍的粗心。1890年2月17日下午的舞會上,一個客人將未熄的雪茄菸蒂丟擲在三樓整修殘餘的木屑上,引起一場大火。
大火扑滅後,不可一世的大廈只剩下少許瓷器和23根未燒燼的石柱。
雖然繁華褪盡,但風華依舊吸引人們的眼光,不少的觀光客在林俓間尋覓昔日南方的繁華時,對它總唏噓不止。許多的電影也以它為背景,最著名的是1957年伊麗莎白泰勒和蒙哥馬利克利夫主演的‘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和近期Alec Baldwin主演的Mississippi Burning。
這棟被評定為歷史古蹟的溫莎廢墟,除了23根石柱外,只剩下南北戰時,一個旅行經過此屋的北軍對它的素描 。
大浪淘盡多少英雄好漢,灰飛燼處這殘存的傲骨依舊挺立,面對嗚咽的密西西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