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江西一六旬翁發明瞭一個原始的搬運機,藉助這個搬運機,兩三個人就可以搬動幾噸重的物體。他說,利用這個原理,甚至可以再現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
曾懷民製作的原始搬運機
江南都市報9月24日報導在豐城市河洲街道,有個人人皆知的人物,他叫曾懷民,今年66歲。他曾經發明瞭一個原始的搬運機,藉助這個搬運機,兩三個人就可以搬動幾噸重的物體。他說,利用這個原理,甚至可以再現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當時的宜春市科委領導在看了他的論文觀點後,也認為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他真的能破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謎?近日,記者採訪了曾懷民。
退休後接觸金字塔之謎
曾懷民告訴記者,他設計的搬運機由幾根長木頭、幾塊木板、兩個鉛球般大小的水泥球(分別用鐵絲和釘子固定)製成,看上去像一個兩隻「腳」的「蹺蹺板」,兩根長木呈「十」字形。這種簡單原始的搬運機外觀上不怎麼樣,但是卻很實用,能搬動幾噸重的物品。據曾懷民介紹,他研究搬運機的目的是為了揭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1994年,曾懷民因為身體不好,長期從事技術管理的他從豐城市磷肥廠退休回家,後開始搗鼓起小發明。他先是製作了一個木馬,「四條腿可以動,操作起來可以走路,但不能負重」。因為木馬沒有達到負重的期望,曾懷民自認為木馬製作得不太成功。在搞這些小發明時,他翻閱了很多書籍,偶然看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謎,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書中言,金字塔的建造使用了大量的巨石,但如何搬運成為不解之謎。有人說古埃及人使用了滾木運輸,也有人認為埃及人用了澆灌的方法……曾懷民認為,這些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滾木運輸法固然可以將龐大的石塊運到工地,但滾木運輸對於長距離搬動巨石非常困難,耗費人力物力,且尼羅河流域樹木稀少,分布最多的是棕櫚樹,質地較軟,不能充當滾木。
從考古書籍中得到靈感
在否定這些想法後,曾懷民開始翻閱有關金字塔的考古書籍。
在書中,他看到關於金字塔內外發現很多兩頭為喇叭形的青銅器和大量圓形石球的細節,還在隨葬品中發現大量用於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但這些東西當時是做什麼用的卻沒有人知道。而且,在建造金字塔時,古埃及徵集了大量民工,其中包括很多婦女和兒童,這些婦女和兒童能起什麼作用呢?
曾懷民想,這些喇叭型的青銅器和石球會不會是當時用來運輸重物的呢?2003年,他通過多次實驗,製作出了一架搬運機,用木材作支腳,水泥球作轉子,能承重搬運大約兩噸的重物。如果使用堅固的雙喇叭形支腳和石球,這種搬運機負重可達數十噸,正好符合古埃及時代的搬運要求和解釋相關的考古發現,而那些婦女和兒童完全可以擔負起搬運工作。操作搬運機時,只要4個人站在支腳的4個方向,一個人用力向下壓時,對面的人則用力向上托,就可以把重物移動。
研究成果獲宜春科委認同
在研究過程中,曾懷民曾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寫信,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為國家建設出一份力。2001年2月6日,宜春市科委主任陳曉平親自給他回了信。在信中,陳主任表示:「您寄給李嵐清副總理的信件已由中央、省信訪辦轉至市科委閱辦。我們對您的科學探索精神表示敬佩。」陳主任在信中還說,曾懷民對古埃及金字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建議他盡快列印後向國家級或省級的一些科學類雜誌投稿。
現在,曾懷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獲得國家或專業研究者的支持,使自己十多年鑽研的心血不白流,同時也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年輕時曾造豐城最大機床
曾懷民,1942年11月11日出生。年輕時就喜歡搞小發明。
1964 年,因為會寫字和畫畫,22歲的他入了伍。在部隊,他天天要寫標語和畫圖,與圖紙結下不解之緣。1969年,從部隊退伍後,曾懷民進入豐城市磷肥廠工作,後來又調到豐城市酒廠,擔任過車間書記、生產科長等職,並長期從事技術管理。由於他比較好動,頭腦也靈活,肯鑽研,在工作中有多項技術革新成果,在豐城企業技術員中頗有名氣。他曾經在磷肥廠裡設計了一個直徑2.4米的車床,是當時豐城市最大的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