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美學


小時候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句子,老師說,那是情景的寫實。長大後發現這短短十個字裡面,有天地的靜寂,城市的風貌,「大唐盛世」裡,婦女仍須借一點月光在夜裡洗衣,盼著征夫歸期的生活,以及一瞥之間電閃神會的哲人靈思。 

中國詩經及希臘月神的年代,月就是人類永恆的神話。而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天問),到「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鉤。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珥珥」,到「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之間,中國詩人實已在仰望俯思之間,因月而發抒了多少情懷,為月發明瞭燦爛的美學。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是杜甫月下夢見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是李白望月而同情很多婦人久久等不到丈夫回來的苦楚。 

「欲上青天攬明月」是李白抒發別離的苦悶。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張若虛站在月下,幻想宇宙日月星辰從何而起,幾時才有? 

「西樓望月幾回圓」是韋應物盼故友的焦急。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對月亮清靜孤寂的想像。 

千古的詩情及想像累積成月的美學。人們望月、賞月而想其清靜、愛其光華。見其盈虛而悟人世之無常;逢雲霧之遮月,而恨天聽之矇蔽;愛明月之圓滿而悲親友之離散,回憶曾經月下歡會而嘆今日之落魄。許多悲喜,感慨、家國之思、朋友之誼,一生之浮沉,皆與月之圓缺相牽涉。換言之,在一輪明月之下,人們省思自我,懷念家鄉,想像宇宙,默誦詩歌,享受片刻寧靜,或陶醉在一片月光之中,忘記今夕何夕。 

今日,也有明月,也有朦朧月,也有中秋,同是那個月亮。難免想,當「臺北一片月」,月華灑銀於城市時,城市中的人都在做什麼?想什麼? 

臺北的中秋夜,不可能有「萬戶搗衣聲」,但「萬戶烤肉香」大概是不會缺少的。隨著烤肉香,尚有說話聲、喧嘩聲、唱歌聲、收音機的聲音,手機的響聲,狂歌大嚼之後,在沙灘、草地上留下大量垃圾,揚長而去。 

豐衣足食,圍座天倫,自然是好事。只是中間缺乏某種清醒,忘了去感知千古明月的美學。未免有憾,有愧月之圓滿吧。至少也何妨想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来源:人間福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