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御史 名叫郭琇
有說"於半年中參罷三宰相、兩尚書、一閣學,直聲振天下",似乎誇張了這位御史孤身肅貪的效率。近世史家不乏些個有後見之明的,以為這是一波由皇帝暗中授意發動的整風,讓"三大疏"的執筆者白白撈了個"鐵面御史"的美稱-這鐵面御史,名叫郭琇。
郭琇能治 也能搞錢
前此,郭琇在卅二歲上中了進士,九年後的康熙十八年任吳江縣令,據說是個精明幹練的"能員"。所謂"能員",不祇是擅於斷案,也擅於交際;不祇是長於理財,也長於勾結。治績是有的,長袖善舞、疏通上司的名聲自然也包藏不住。偏偏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間,郭琇撞上一位新任的頂頭上司、江寧(後改江蘇)巡撫、有清一代理學名臣湯斌。
湯斌上任 郭琇丕變
湯斌是一位循循儒者,才到差就召見郭琇,開門見山地說:"我聽說你是幹才,也聽說你很能要錢。"郭琇不慌不忙地答道:"向來上官要錢,卑職無措,只得取之於民。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職何敢貪焉?"湯斌點點頭,略一沉思,道:"那麼就姑且試試你罷。"
據孫靜庵的筆記之作《棲霞閣野乘》寫來,情景生動:郭琇當天回到吳江縣自己的衙門,馬上傳喚差役,挑來一擔又一擔的清水,用力潑洗大堂上的石階和地板。從此以後,郭琇的為官之道幡然一變,大改前轍。到了康熙二十五年二月,湯斌遷調回京任禮部尚書,管詹事府,成為太子師,他特別保舉郭琇升任江南道的御史,這是之前提到的那"三大疏"的由來。
水洗大堂 青天庇蔭
水洗大堂的故事告訴我們:遇見湯斌以前的郭琇明明知道自己是個"墨吏",不論是基於從政理想的追求也好,懾於官場勢力的傾軋也好,"取之於民家,用之於宦門"這一套手段似不可免。在一個封建帝國的人治生態裡,彷彿祇能守候那種百世未必一遇的青天大老爺庇蔭,才能展現最低標準的清操和風骨。倘守候不到這樣的庇蔭,也就祇能隨波逐流,泥沙俱下。所以,郭琇的經歷顯示的不是什麼"浪子回頭金不換"的道德教訓,反而是及時掌握機會,從共犯結構中脫鉤而出的洞見。
湯斌沒能完全體認到郭琇的鐵面風力,這位老儒臣回京不久,在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就因病過世了。郭琇卻並沒有因之而稍易氣節,他曾經參劾過的政敵餘黨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他的詆毀。有趣的是康熙對待他的態度-康熙沒來得及大用湯斌,卻因為這份悵憾而特別體恤郭琇。即使當郭琇在遣戍之中,康熙還會想起"那個幹得不錯的吳江縣令",而且很快地找機會將他拔擢為湖廣總督。細讀這一段歷史,我們會說:康熙後來所倚重的也不是一個叫郭琇的人,他用的是老臣湯斌的見識。
"人一清如水..."
"大人一清如水"這話的意思絕對不祇能理解成"大人不要錢","一清如水"的意思是真能看得清楚用人的深刻是非;這比不要錢可還難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