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是什麼導致了大飢荒與餓死人?
茅於軾:政治制度不良和爭戰是主要原因。政治制度不良和爭戰是飢荒的主要原因,它對飢荒的責任遠遠超過經濟落後和糧食歉收。但責任者往往把飢荒的責任推給了經濟落後或氣候不好。人民權益的喪失會惡化飢荒的後果,使得本來容易克服的困難變成災難性的。
中國三年飢荒是因為取消了國際國內的糧食自由交易,又不允許飢民出門討飯,最後只有餓死一條路。防止飢荒再次發生的不只是增加糧食生產,更重要的是讓百姓有交換的自由,有流動的自由。何況沒有自由糧食也增不了產。所以說:自由是抵抗災害的最有力的武器。
雷頤: "大躍進"帶來大災難。不是當"社會"消失,人們連在哪裡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不僅不能有"自留地"甚至連鍋碗瓢杓都不許擁有時,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如果農民能保有一小塊"自留地",如果擁有最低限度的"人權"--任何人無權任意到農民家裡搜盡最後一粒米、拿淨鍋碗瓢杓--怎麼也不會有以"千萬"為單位的人餓斃。
記住苦難,也要記住愛。從那種境遇中活過來的孤兒,不能忘記。親眼看見一家七八口親人餓死的情景,僥倖活過來的人,不能忘記。今天,後世的國人也不應該忘記。按照猶太倫理哲學家馬格利特的觀點,忘記與自己有親密關係的人的不幸是倫理的背叛,忘記與自己並沒有多少關係的人類的非正常死亡是道德感的喪失......
下面的史實僅僅記錄了當事人所經歷的中國大飢荒的一個小小的側面。
安徽省原亳縣(今亳州市譙城區),位於安徽西北平原。"大躍進"的1958年,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口號下,亳縣和各地一樣,普遍大放農業高產"衛星"。之後,縣委為顯示偉大成就,責成有關部門編出了一部農業高產"衛星"史書--1958年《亳縣農業豐產經驗彙集》,上報下發,廣為流傳。當時我在縣人委(政府)辦公室任副主任,被縣委指定為審稿人之一。現就史書《彙集》出臺前後的那些使我們子孫後代難以置信的情況作一介紹。
(一)並"衛星"
1958年秋,安徽省委、阜陽地委(當時亳縣歸屬阜陽地區)迫不及待地要求各縣各種農作物大放"衛星"。並組織力量找"衛星",批判右傾創"衛星",層層爭先放"衛星"。亳縣縣委聞風而動,積極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為搶先走在各兄弟縣前頭,在1958年9月27日召開的縣黨代大會上鄭重宣布,五馬公社將要放出畝產5萬斤以上的特大水稻"衛星"。並作出了"今年糧食實現畝產千斤縣,明年實現畝產萬斤縣"的決議。之後,由縣委書記親自挂帥出征,在五馬公社泥店大隊,選上好水田,打上木樁,先豎後橫網好鐵絲,從一百零幾畝稻田即將成熟的水稻中選優拔棵,移栽到1.389畝的水田裡,並在田埂上栽上青草,以表真實。經過幾晝夜的苦戰,圓滿完成了特大水稻"衛星田"的創造任務,連夜上報省、地委,並通知各社隊組織幹部參觀。許多參觀者站在稻穗上合影留念。收穫之後,這塊"衛星田"放出畝產40803市斤水稻特大"衛星"。省、地、縣報紙、廣播及時發表了這顆特大"衛星"的消息,省、地委迅速發了賀電。
全縣社隊幹部通過參觀學習,並田移栽水稻和合併收穫其他作物之風,迅速形成高潮,而放不出"衛星"的就是右傾。在秋收季節裡,放出的高產"衛星",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層層向上報喜的人群絡繹不絕。到處是紅旗招展,到處是"豐收"的鑼鼓和鞭炮的響聲,全縣誰也數不清放出了多少顆"衛星"。
在秋收後期,有的想爭上游放"衛星",來不及像水稻那樣並田,乾脆就把多畝地的收穫作物合放在一起,上報是很小面積的收穫量。特別是春紅芋(紅薯)起收時,把十幾畝甚至幾十畝地裡大塊紅芋挑揀分別堆放到一塊幾畝地裡,上報要求上級來人驗收,以放特大"衛星"。這樣報的多了,搞得縣委也無法驗收,有的交由公社驗收,也有的不了了之。
縣委所收的貼在竹木架上的喜報,在不長的時間內放滿了檔案館幾間庫房,確實放不下了,才請示縣委批准焚燒。
與此同時,《亳縣報》和有線廣播站,在一段時間裏,天天有各地放"衛星"的消息。在詩畫滿牆化中,更是無奇不有,異想天開。從我親眼看到而今記憶猶新的,有這樣的幾幅牆畫:一幅是,一塊水稻"衛星田"的稻穗上有幾個農民在行走,上角寫著:"俺隊的稻子不算好,社員能在稻穗上跑"。另一幅是,在縣委大門口的牆上,畫了一個高大的玉米棒子,在靠近棒子的地方,畫了比棒子矮小几倍的薛閣塔(亳縣名勝古塔,亳州的象徵,高約50米左右),地面上站著幾個人仰望棒子的頂端,上角寫著:"可誇可誇真可誇,玉米高過薛閣塔"。還有一幅是,一輛停在田間的馬車上裝了小半截紅芋,而大半截卻在地上,畫角上寫著:"這個紅芋不算大,一輛馬車裝不下"。
在秋收秋種田野裡和一些現場會上,不僅紅旗招展,而且插了很多標語牌。其豪言壯語和標語口號誇張得更為驚人。如:"一個冬瓜不算重,幾頭大牛拉不動"、"這顆蔟葉不算好,亳縣煙廠用不了"......在這種形勢下,上級再二再三地要人們討論糧食多了怎麼辦?怎樣高產再高產?
經過一陣狂熱的浮誇,亳縣在阜陽地區和全省的知名度大為提高,一躍跨入了農業先進縣的行列。縣委負責人和放畝產4萬斤水稻"衛星"的泥店大隊負責人,在1959年出席了全國群英大會,亳縣和泥店大隊都受到國務院的獎勵。在農民生活普遍發生飢荒以後,當地出現了這樣的順口溜:"你也騙,他也騙,一直騙到國務院。"
(二)衛星彙集的出籠經過
秋收未過,縣委為了顯示58年"大躍進"的成就,總結農業大放高產"衛星"的"經驗",決定由縣農林局、科協、檔案館聯合編寫1958年《亳縣農業豐產經驗彙集》一書。首先部署社隊,由下而上在數以千計的"衛星"中篩選整理上報"經驗"材料,由縣裡進行再篩選。全部材料分糧食、油料、經濟作物三個部分,共選定90篇"衛星""經驗",全書共11萬字。
《彙集》封面請著名畫家按領導旨意設計,封面上有一輛停在田間的馬車,收穫的作物高入雲端,並呈現五彩繽紛,一派豐收景象。卷首除前言、目錄和縣委四位負責同志題詞外,第一篇就是縣委的《亳縣1958年農業全面豐產經驗》的文章。"經驗"中稱:
1958年糧食作物面積210萬畝,總產10.8億斤,畝產513斤,比1957年提高1.3倍,人均生產糧食1424斤,為實行吃飯不要錢打下了基礎,從而鞏固了人民公社。油料作物佔用面積10.8萬畝,其中芝麻7.7萬畝,總產660萬斤,比1957年提高77%。棉花10.9萬畝,總產皮棉650萬斤,是1957年總產的3.1倍。蔟葉3.1萬畝,總產790萬斤,比1957年總產提高93%。全縣農業生產一年超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
這些產量指標,雖比原來初報浮誇產量下降多次,仍然是1957年產量的一倍以上。
文章中總結了全縣的"豐產經驗"。這些"經驗"的取得,代價慘重,不知全縣有多少幹部和群眾,因懷疑"大躍進"和農業高產"衛星"而受到批判、鬥爭,戴上右傾帽子,當了"秋後算賬派",被拔了"白旗",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在各社隊的豐產"經驗"《彙集》中選登的"衛星",為表達真實,田畝一律計算到毫,產量一律計算到兩。其"經驗"基本上是與縣委的五條"經驗"一個模式。
以糧食作物為例:
水稻排在糧食之首。亳縣本是麥豆旱糧地區,改種水稻,是安徽省委強制推行"淮北變江南"的"偉大戰略"部署,亳縣農民和國家財政都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也是生產瞎指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年實際畝產僅有300多斤。由於畝產水稻4萬多斤的特大"衛星"為亳縣增光加彩,另作專輯,《彙集》中只選登20篇畝產萬斤以下的"衛星""經驗"。其中最高的畝產9197.5斤,最低的"衛星"畝產是2200多斤。亳縣的水稻種植,到1961年中央糾正"五風"(浮誇風、"共產"風、生產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後,基本上停止種植。
紅芋"衛星"經驗,共選登10篇。其中產量最高的是位崗公社位崗大隊第四生產隊一畝鮮紅芋產69368斤。而最低"衛星"畝產也在萬斤以上。當年實際春紅芋合計畝產僅有1000多斤。40年以後的今天畝產鮮紅芋4000斤左右。
玉米"衛星""經驗"共選登7篇。產量最高的是十八里公社第一大隊第八生產隊一畝玉米產6875.5斤,這是公社黨委負責人親自掌握把十多畝品種相同的玉米合放在一畝地裡放出的"衛星",向縣委報了喜。當年全縣每畝平均實產僅150多斤。40年以後畝產僅800-1000斤。
穀子、秫秫(高粱),共選登27篇"衛星""經驗"。篇數多的原因,是1958年6月14日譚震林副總理來亳縣視察,指示亳縣要搞穀子、秫秫"挂帥"(高產)。指示發出以後,縣委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向全縣部署。要大搞穀子、秫秫"挂帥田"、"豐產田"。在堅決消滅三類苗的口號下,全縣拔掉穀子、秫秫三類苗幾萬畝,造成了重大損失。這27篇"衛星""經驗"的選登,也是亳縣縣委對譚副總理的指示作了圓滿的回報。"挂帥田"和"衛星田"的產量,穀子最高畝產3090斤,秫秫最高畝產2210斤,這兩種作物當年實際畝產均在200斤上下。所放的"衛星"產量均系並田浮誇。
在《彙集》部分稿件的審稿過程中,由於反右派剛告結束,我心有餘悸,對稿件所報的高產,不敢有任何懷疑的表示。只能裝糊塗,跟著吹,隨著干,其產量數字斤兩不少的全部放行。其他有不少人也與我心態相同,也是順手而過。
據我記憶,原定是縣委辦公室主任定稿,而實際是分管農業的縣委書記過目定稿。
(三)放"衛星"的後果
"大躍進"中的狂熱浮誇,沖昏了領導的頭腦,殊不知凶神的報復來的那樣神速。《彙集》定稿之日,已是全縣農村飢荒之時。全縣因無糧到1958年底未完成糧食徵購任務,食堂因無糧多數停夥,農民因無糧而大批外流,浮腫等病已有發生。縣委雖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大批"假象"、"西北風",翻箱倒櫃搜糧食,也無法扭轉無糧局面。後來地委派副專員張劍華帶工作隊來檢查,搞清了事實真相,縣委勉強承認無糧,安排了農村糧食回銷,從而思想上稍冷了一些,至此,《彙集》就擱了下來。
1959年7-8月間,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和《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等決議。1959年8月29日,縣委傳達廬山會議精神,同時在全縣城鄉開展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隨著運動的深入開展,縣委負責同志頭腦又重新膨脹起來。1959年9月決定將1958年《亳縣農業豐產經驗彙集》作為反右傾武器印發到生產隊和縣直部門,並上報省、地委。縣委負責同志肯定了《彙集》是"大躍進"的標誌,是1958年農業戰線上偉大成就的總結。在全縣反右傾運動中,凡是反映過1959年春季糧荒和農村餓、病等生活問題的黨員、幹部,均被視為否定1958年成績,惡毒攻擊三面紅旗,給予無情打擊。地委春季來亳縣的工作隊中,有不少人因反映亳縣糧食浮誇而受到批鬥或處分。
經過1959年的春荒,《彙集》印發到農村以後,沒有多少人相信,但沒有人敢反對。某些領導,出於政治上反右傾的特殊需要,卻對《彙集》如獲至寶,拿起"武器"去批倒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進攻,從而出現了種種以假整人的場面。如有人拿著這本《彙集》說:"這能不是1958年成績嗎"?程明知這本書是假,也壓著心中的怒火違心地說:"是成績,是成績......"
《彙集》真實地記錄了亳縣浮誇風的歷史,成為一部地道的農業高產"衛星"史書,但對當時政治風雲變幻和嚴重後果沒有反映出來多少。從"大躍進"到"更大躍進",從反右派到反右傾,《彙集》的印發,對浮誇風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回顧歷史,1958年糧食高指標帶來了高徵購,其商品率達33.2%,從而造成了1959年的春荒。1959年遭受嚴重的旱災,而反右傾掀起了"更大躍進",縣委又大吹糧食產量超過"大躍進"的1958年,林牧等業則增加幾倍或十幾倍。糧食高徵購的商品率竟達39.5%,農民留量加回銷全年人均佔有糧食只有357斤,除去種子、飼料和社辦工業用糧,每天的人均口糧僅半斤左右,而且大部分是紅芋片。1960年春最困難時人均每天口糧只有2兩左右。這樣引起了嚴重的後果,全縣農村逃荒,餓、病、死連續普遍發生,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農民非正常死亡十分驚人。據官方公布,全縣農村1958年底71萬人,到1960年底死亡15萬人之多,佔原人口的20%以上,有2.8萬個農戶家庭徹底毀滅,留下孤兒約5000餘人。但據多點調查推算,1959年和1960年兩年死亡人口在30%左右,人吃人的現象多處發生,近60%的耕畜死亡,房屋倒塌10萬間以上。有80%的林木被砍光,出現了大面積的荒地......
上述慘景出現後,悲慘歌謠廣為流傳,如"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府說假話"、"奪高產,放‘衛星',餓死的社員填滿坑"、"今反右,明反右,反得社員吃人肉"......
来源:轉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